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社区学习,激发幼儿感性认识及能力发展

深入社区学习,激发幼儿感性认识及能力发展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农村社区事件、事物或情景为课程活动的载体,带幼儿深入社区参观、观察、探究、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实地情景中学习。深入社区学习,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发现、体验,可以使课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提高幼儿的认知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深入社区学习,激发幼儿感性认识及能力发展

农村社区事件、事物或情景为课程活动的载体,带幼儿深入社区参观、观察、探究、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实地情景中学习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空间,幼儿对社区中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好奇,社区资源作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带幼儿走出社区,将社区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了如“闽南建筑”“嘉庚建筑”“乡村的变化”“歌仔戏”等主题活动,带幼儿走进社区,展开探究,促使幼儿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深入社区学习,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发现、体验,可以使课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提高幼儿的认知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一)以社区内的事件、事物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

利用农村课程资源生成主题或领域活动,可以采用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两种方式:教师预设活动主要是教师以创设情景或直接导入的方式将农村中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有计划地引入幼儿的探究视野,引导幼儿展开主题探究或领域学习活动。如,教师认为幼儿园附近的“桥梁”资源很丰富,引导大班幼儿探究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引起幼儿的经验共鸣,就以带孩子参观桥梁的方式引发了幼儿对桥的探究和表征。这一类的主题往往资源丰富,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但幼儿不易发觉的。类似的内容还有“丰收啦”“闽南古厝”“认识水稻”等等。

幼儿生成的活动,主要是农村社区中引起社区成员共鸣的突发事件、节假日资源等。如因某一人家发生火灾而引发的“消防119”活动,因元宵灯展而引发的“元宵节”系列活动等等。由幼儿生成的活动往往还需要教师的提炼,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内容。如因社区中某一户的失火引发了幼儿对“火灾”话题的谈论,教师马上联系了“消防教育馆”,让幼儿前往参观,才使活动真正得以开展。

案例一:家乡的公路

这几天,村里忽然热闹起来了,那条通往城里的旧公路开始扩建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全村的人都在谈论着公路的事,小朋友们每天都会冒出许多问题:工人们为什么铲去旧路呀?为什么挖那么深的地道呀?未来的新公路到底有多宽呢?……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关注公路,便决定和他们一起来研究“公路”。

案例二:白鹭飞来了

一次晨间谈话中,一名幼儿小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公布周末的新发现。原来周末她和爸爸路过溪边时,发现岸边停了一群白鹭。这个话题一开启,许多孩子也都表示看到过,七嘴八舌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话题由单纯地讨论“白鹭的美丽动人”到“白鹭来这做什么”再到“为什么以前没有白鹭来这,现在白鹭却飞来了?”……在同安城区内,以前是很难见到白鹭的,大部分的孩子对“白鹭飞来了”这一现象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个机会,挖掘现象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开展一个小主题,希望借此帮助幼儿了解白鹭的一些习性,提高幼儿保护白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将农村社区资源作为课程的资源,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中的必然,是利用社区资源生成课程的价值所在。上述三个源自幼儿生活的不同侧面的案例,或是对生活事件的好奇(案例一),或是对社区环境的感慨(案例二),或是对自然变化的关注,都成为幼儿兴趣的焦点,教师的关注、支持使它们成为幼儿探究的源泉,也将更有助于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的学习内容

农村社区资源为教师支持引导幼儿探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宝藏,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充分了解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构建幼儿与社区资源互动的平台,及时满足幼儿的学习热情,支持幼儿的探究需求,有助于促进活动的进一步生成和深化。

案例一:棕榈树——棕丝

天火佳惶带来了一片棕丝,他说:“妈妈说以前的人用棕丝做成雨衣,下雨的时候穿在身上,就不会被淋湿了。”小朋友都好奇地围上来想看棕丝,由于人太多,一些小朋友被挤得哇哇叫,见此情景,教师提议带小朋友出去找棕丝,马上得到大家的响应:“哦!太好了!”教师向幼儿提出观察时希望他们解决的三个问题:棕丝长在什么地方?棕丝是什么样的?棕丝可以做什么?

离幼儿园不远处有一片棕榈树林,树干上的棕丝很多,而且树不高,便于幼儿观察,亲手触摸。征得主人同意,教师立即带孩子走出校园,寻找棕丝,了解其特征及用途。

大家全面观察棕丝后,还让孩子们亲手收集一些棕丝,孩子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刘立:棕丝是长在棕榈树上的,有臭味。

陈陈:棕丝长在棕榈树的树枝上。

洪允:棕丝是长在棕榈树的树干上面。

周萱:棕丝长在树枝的里面,在刺的旁边。

文文:棕丝有的地方很像肉干,而且颜色也有点儿像。(www.xing528.com)

宸宸:棕丝有一条一条的,细细的,而且很密,像头发一样。棕丝可以做成衣服用来遮雨。

力丰:棕丝的里面带点儿红色,还有一个一个的小孔。我发现棕丝很牢固,不容易拉断。

黄搏:棕丝是黄色的,摸上去很痒。棕丝可以做成扇子,你看,这样扇有风。

王语:棕丝可以扫地。

均易提出不同的看法:不行,棕丝扫地不干净。

教师马上让小朋友用手上的棕丝去扫地,然后,让认为扫得干净的站一边,认为扫不干净的站另一边。小朋友很快都得出了结论。教师请小朋友比较扫得干净的棕丝和扫得不干净的棕丝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一比,恍然大悟了:原来又大又硬的棕丝才扫得干净,又小又软的棕丝就扫不干净了。

嘉伟总结一句:棕丝加工后可以做扫把。

陈陈:棕丝可以做成草房,还可以做草帽。

许均:棕丝可以做地毯、草席、枕头。

俊骏:加工完还可以做篮子。还有要把棕丝撕成长条长条的,才能装到塑料里面,做成扫把。

林宸:棕丝可以做辫子。

俊骏跟她争辩道:太脏了,不能做。

景宜提议说:把它洗一洗嘛!

俊骏语气非常肯定地说:棕丝不能洗,一碰到水它就烂了。

小朋友对棕丝能否洗展开了争论,教师让幼儿回园做试验。

案例二:参观理发

在开展理发店游戏时,幼儿对自己的理发店该有什么设备产生了疑问。

游戏的第二天,林文一到幼儿园,就急匆匆地跑来对老师说:“我昨天去龙头菜市场那边理发,看到叔叔用一种会‘呲呲呲吭吭吭’的东西帮我理发,我们班的理发店没有这种东西,怎么办呢?”凯凯听见了接着说:“我知道,那个东西像一只老鼠。”王圣说道:“还有一种罩在头上的罩子我们班没有。”老师好奇地问他们:“这些东西叫什么名字呢?”林睿文着急地说:“我也不知道,要不然下午放学我带你去看看吧!”

孩子们把问题带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学会从中找出问题、寻找答案,这是令老师感到特别欣慰的事。既然他们有参观理发店的欲望,作为老师完全有条件马上带他们出去,事不宜迟,马上出发!

在林文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理发店,孩子们这边摸摸、那边看看,发现了许多不知道名字的物品,同时也从理发师的口中找到了答案:会“呲呲呲吭吭吭”响的东西叫电推剪,罩在头上的罩子叫蒸汽机……

及时把握教育契机,能够使社区资源发挥最好的教育效益。这两个案例,教师及时抓住了幼儿的探究“热点”,回应幼儿的探究热情,让幼儿再度置身于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与真实环境的进一步有效互动解决问题,使幼儿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