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筛查原则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筛查原则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过中秋”的活动,教师会利用中秋节前后厦门家家户户“博状元”的风俗,通过创设“博状元”的背景墙、提供博饼的状元碗和骰子,引发幼儿在班级玩“博状元”游戏,讨论“博状元”习俗,进而引导幼儿探究厦门中秋节的风俗,了解“博状元”的来历及规则,搜集“中秋节”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材料等,最后才组织幼儿进行关于“中秋节”的集体分享交流活动。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筛查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一方面,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经验水平,决定了幼儿对危险因素的识别与防范不如成人;另一方面,农村资源的特殊性,决定着开发利用农村课程资源需要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因此,在筛选农村资源中,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场地的安全性、外出的安全性、探究对象的安全性及是否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安全等方面。

比如,以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叶子、枝条等作为幼儿游戏的素材,是许多农村幼儿园常用的做法。由于有的植物是有毒性的,有的植物是有刺的,因此,幼儿园应对幼儿、家长收集来的各种植物进行筛选,保证投放的植物是无毒、无刺的且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同时,在投放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分类摆放。

树叶

野花野草

比如,一些民间儿歌童谣,虽然也朗朗上口,但其中有一些童谣由于时代不同,或是所反映的生活幼儿不能理解,或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是带有蔑视社会底层人员的词句,或是带有骂人的语言等等,教师都应对其进行筛选,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或以改编、创编等方式,使最终呈现给幼儿的是健康的思想内容。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主要是指农村资源筛选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利用资源的方式要恰当,应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幼儿;选择的资源内容应适度,应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容;提供的资源量(数量、信息量等)要适量,应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

以适宜的方式呈现课程资源,不是以资源为手段规定幼儿应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由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发幼儿自主进行活动。如下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教会幼儿怎么将花生壳做成动物,而只是提供了机会让幼儿自己创作。

案例:创意花生壳

小小的花生壳有不同的形象,幼儿对花生壳有着丰富的联想。教师提供了一些花生壳让幼儿玩。有的幼儿用勾线笔在花生壳上点上眼睛,变成小鸡;有的幼儿在花生壳上插入牙签,把它们变成了长脚的鸡;有的幼儿在头部的位置粘上了小小的橡皮泥条,变成了公鸡

教师又投放了颜料、毛根等辅助材料,幼儿做出了蝴蝶蛾子、彩色的小鸡等形象,幼儿的创作更为生动了。

(图片来源:厦门市汀溪中心幼儿园)

(三)教育性原则

主要是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审视农村资源,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优先选取具有较大育人价值、能使幼儿获得能力且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挖掘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不应牺牲幼儿的兴趣爱好。教师应重视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的生活性特征,通过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探究、鼓励表现等方式,寓教育于生活,把教育性有机地融于生活性之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比如,同样是“过中秋”的活动,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组织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先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再组织幼儿博饼、制作花灯。而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过中秋”的活动,教师会利用中秋节前后厦门家家户户“博状元”的风俗,通过创设“博状元”的背景墙、提供博饼的状元碗和骰子,引发幼儿在班级玩“博状元”游戏,讨论“博状元”习俗,进而引导幼儿探究厦门中秋节的风俗,了解“博状元”的来历及规则,搜集“中秋节”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材料等,最后才组织幼儿进行关于“中秋节”的集体分享交流活动。这样将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中,“真正是通过幼儿自身实现的、为了幼儿的传统活动”[8]

(四)重复性原则

重复性原则体现在同一资源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都可以利用,也体现在同一个班级对同一个资源的多次利用上。

不同于现成的玩具材料在设计时会考虑某一年龄段的适用性,来自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没有那么强的年龄使用限制。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样的资源可利用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班级,特别是当作为玩具材料的物质资源以低结构的形态投放的时候;当作为集体教学内容的各类课程资源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切入并展开时,课程资源能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所理解和接纳。如低结构的竹片、竹筒、竹棍,提供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主游戏,幼儿能玩出符合自己经验水平的不同花样。

幼儿用竹筒、竹棍玩出不同的花样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幼儿园)

如下案例,同样是在农村学校操场墙角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不同年龄的幼儿虽然感受不同,但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幼儿们都玩出了精彩。

案例一、小班体育游戏——小青蛙害虫[9]

一、游戏来源

幼儿园旧房屋边的狗尾巴草开花了。看那美丽的狗尾巴草花穗迎风摇摆,教师就采摘了一大捆带到班上,准备装饰活动室。当教师抱着狗尾巴草走进活动室时,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兴趣。“老师,这是什么呀?”“老师,这个可以挠痒痒玩。”看到幼儿这么喜欢,教师就把狗尾巴草放在桌上,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有的幼儿摘了狗尾巴草逗起了同伴……就在大家高兴地观察的时候,教师发现两名幼儿躲得远远的,有一名幼儿还啜泣着,通过询问,教师了解到他们害怕狗尾巴草的毛毛。了解到这两名幼儿并不害怕小猫小狗等毛绒动物,而是怕像毛毛虫一样的狗尾巴草后,教师有了想法,她引导幼儿玩起了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帮助这两个孩子克服害怕狗尾巴草的心理。

二、游戏准备

1.利用操场上贴有荷叶的“小河”作为游戏场地。

2.在“河对岸”撒些狗尾巴草,准备三个塑料篮子、小红旗一面。

三、游戏玩法

1.幼儿扮演小青蛙。将他们分为三组,每组发一个塑料篮子。

2.幼儿依次按荷叶上所标示的数字1—5的顺序跳过小河,到河对岸捉一只虫子(一根狗尾巴草),放入篮子中,然后从旁边跳回。

3.当老师喊停时,数数每一组的虫子数量,数量多的为胜利队,得小红旗。

四、游戏规则(www.xing528.com)

1.跳过小河,要求幼儿按荷叶上所标示的数字1—5的顺序,双脚并拢跳在荷叶上,否则算掉落河里,须从头跳过。

2.一次只能捉一只虫子(一根狗尾巴草)。

3.可反复进行,直至教师喊停。

案例二:中班综合活动——好玩的狗尾巴草

一、活动来源

进入夏季,学校操场上的狗尾巴草又长得很茂盛了,吸引了许多孩子去玩。狗尾巴草对中班的幼儿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经常在户外活动时摘着玩,但他们从没仔细地观察过狗尾巴草。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狗尾巴草,教师想,这可是引导幼儿探究的良机啊!

二、活动目标

1.观察狗尾巴草,了解狗尾巴草的基本特征,锻炼细致观察的能力。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对狗尾巴草进行简单加工,提高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勘察户外狗尾巴草地的安全性。

2.皱纹纸、透明胶带、剪刀等辅助材料及工具。

四、活动指导

1.采摘狗尾巴草。

(1)组织幼儿到操场上摘狗尾巴草。

(2)鼓励幼儿边摘边玩,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对狗尾巴草的看法。

2.观察狗尾巴草。

(1)引导幼儿观察狗尾巴草的基本特征:长什么样的?哪个是叶子?哪个是花?

(2)引导幼儿观察狗尾巴草生长的地方,说说在哪里还见过狗尾巴草。

(3)引导幼儿尝试连根拔出一株狗尾巴草,观察狗尾巴草的根。

(4)教师小结:狗尾巴草的生命力特别的顽强,能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刮风下雨都不怕,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勇敢地生长在我们周围。

3.狗尾巴草用处多。

(1)引导幼儿利用狗尾巴草做游戏,可以挠痒痒玩、可以作为揪尾巴游戏的道具、可以作为做手工的材料。

(2)引导幼儿采摘狗尾巴草带到活动室,装饰活动室。

4.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回家询问家长狗尾巴草的用途,第二天与同伴分享。

(2)将狗尾巴草投放美工区,作为美工材料。

来源于幼儿生活和兴趣的课程资源,让教学活动的内容更适宜幼儿,也让教师能够以更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

课程资源利用的重复性原则还表现在同样的资源能被同一个班级的幼儿多次利用。这多次利用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以不同的课程形态、不同的活动方式将资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在与课程资源多次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活动区中,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低结构的树枝、树叶、石头等自然资源或纸盒、瓶罐等废物资源进行不断的摆弄且越玩越精彩,即是资源重复利用的很好说明。如下页图[10],教师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材料想让幼儿玩叠高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不知道如何去驾驭这些非结构性的材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能够在不断重复、不断尝试的摆弄材料过程中成功地玩出叠高游戏。

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玩叠高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