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大意是说,自古以来,治理国家在于守信、诚实,实践一句诺言,价值重于百两黄金。古代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统治者,他们从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国富民强,百业俱兴,非要有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不可,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因此,凡是强盛国家的国君都很重视取信于民众。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拜卫国贵族卫鞅为秦国的左庶长,以实行变法革新。他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谁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卫鞅有了尚方宝剑并未急于出告示,而是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下了一道命令:“谁能把此木头扛到北门,赏金十两。”不多时,南门口聚了一大堆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觉得扛这根木头太容易,根本用不着十两黄金,于是谁也不信。卫鞅听说没人动,就下令把十两黄金增加到五十两。这下,大家更觉不近情理,议论更多了。忽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他说:“我扛得动,我来扛。”说罢,扛起木头走到北门。卫鞅传下话来:“你听朝廷的命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人。”当时就赏他黄金五十两。大家都看傻了眼,后悔错过了机会。第二天,很多人跑到南门观看,希望还有木头立在那里。可是木头没有了,贴在城门的是朝廷的告示,告示宣布的就是改革的新法。人们认为卫鞅说话算数,都积极实行新法,几年功夫,秦国就富强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左传·桓公元年》记载这样一句话:“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意思是: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实,对神灵虔诚。国君经常想到如何使百姓得到好处,这就是忠;祝史主持祭祀,祈祷言词不虚妄,这就是信。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君都能时时想到对百姓忠实。他们自认为大权在握,便可以倒行逆施,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一个“及瓜而代”的典故就说的是这样的事。春秋时,齐国曾会同宋、鲁、陈、蔡四国攻打卫国,以后齐襄公怕周庄王兴师问罪,便派连称和管至父率兵前往葵丘(今山东临淄县西)防守。连、管二将出发前请示说:“守卫边境的任务艰苦,我们不敢推辞,只希望您能早日派人来接替我们。”那时正是夏季,襄公正在吃西瓜,他随口答道:“及瓜而代”。意思是说,今年瓜熟的时候你们出发,到明年瓜熟之时我就派人去代替你们。第二年夏天,连称和管至父在葵丘吃西瓜时,想起了“及瓜而代”的话,便打发人到国都去探听消息。去的人回来说,襄公不在,已经到谷城(今山东东阿县)去一个月了。连称非常生气,要去杀襄公。管至父说,不如就以瓜为礼物,送给襄公,提醒他“瓜时”已到,请他实现他的诺言,连称同意了。不料,襄公见到礼物后反而大怒:“代不代替,调不调回,都得我说了算,怎么能自己来请求呢?等下次瓜熟再说。”连、管二将听到这个回音,极为不满,便领兵去把襄公杀了。(www.xing528.com)
无信、欺骗虽然一时得逞,但不是长远之计。齐襄公的下场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历史的教训应引以为戒。
历史上有作为的国君多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取得民众的信任之上,眼光长远,以德服众。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壮大实力,统一北方,颁布了“屯田令”,并严令士兵要保护庄稼,有人违纪要依军法判罪。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进军途中,忽然从麦田里飞出一只斑鸠,曹操的战马受惊,嘶叫着闯入麦田,踏坏了一片麦苗。曹操赶紧下马,对管理法令文书的主簿说:“我的马踩坏了麦子,违犯了禁令,请按军法议罪。”主簿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法令是对一般将士的。按照古书《春秋》定的规矩,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将军的战马受惊,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存心违法,我看就不必了。”曹操沉思了一会儿说:“既然主簿不敢议罪,我就自己来执行吧。”说罢,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掷在地上说:“姑且用割发来代替砍头吧。”古代割发也是一种刑罚。曹操割发代首的事马上在全军传开了,将士个个谨慎自律,无不遵守军令,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