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对于儿童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具有诚信美德的人,往往表现为品格的一致性,对上下左右能够讲诚信,对儿童也不能相违相欺;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时刻都在吸取新的营养,因此用良好的道德滋养他们,是对他们最好的哺育。古人是很懂得这一层道理的,大凡具有良好品德的贤人君子都十分重视有信于童。
郭亻及不违信于儿童的故事为后世所流传。郭亻及是后汉人,在任并州牧职时,一次到西河美稷视察,受到数百名骑竹马的儿童的欢迎。郭亻及问:“孩子们,你们为何远来这里呢?”儿童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很高兴,特在这里欢迎。”郭亻及办完公事后,儿童们又到城外送行,并问他何时能返回。郭亻及计算后,把归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亻及在外视察结束时比预计的日期提早了一天,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到达美稷后,他没有急于进城,而在城外住下了。第二天,他按预定的日期进城,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身体力行。有一回,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买东西,她的儿子也要跟去,不让去就哇哇地哭。妻子便哄孩子说:“好孩子别哭了,等我买东西回来杀猪给你吃好吗?”孩子信以为真,再也不哭了。这句话被曾参听到了,便马上去磨刀。妻子从集市回来后,看见丈夫已在认真地磨刀,不禁笑了:“我说杀猪,不过是哄孩子的,你怎么也当真了?”曾参认真地说:“不能随便用玩笑来哄骗孩子,孩子这么小,还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处处都在向大人学习,现在你向他说假话,不是在教孩子说谎吗?”妻子认为曾参说得有道理,便和他一起杀好猪,并把猪肉炖得香香的拿给孩子吃。(www.xing528.com)
由于我国古代就有对幼童重以诚信的道德遗风,因此,许多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是严于教子的典范。司马光6岁时,一次,哥哥拿了几个核桃,想去掉上面的青皮,用石头砸,可是怎么也去不掉,就把它扔了。这时一个婢女看见了,拾了起来。她用滚沸的开水将核桃一烫,再用小刀轻轻一剐,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司马光高高兴兴地拿起去了皮的核桃跑了出去。哥哥看见后,好奇地问他核桃皮是怎样去掉的,司马光撒谎说:“是我自己去掉的。”正巧,父亲司马池从官署回来,一打听情况,知道司马光撒了谎,就把他叫来,严厉批评他:“小孩子怎么能撒谎骗人?!”司马光听到父亲威严的训诫,知道自己错了,就低声回答说:“孩儿再也不撒谎了。”司马池见儿子认错了,转怒为喜,疼爱地摸着司马光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一个人如果不诚实,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会有威信,也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司马光把父亲的谆谆教诲奉为圭臬,以诚信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写出了我国古史海洋中闪闪发光的巨著《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晏殊,小时候聪明过人,并且非常诚实、正直。他14岁时被推荐为“神童”,受到皇帝的召见。在与一千多名进士考试时,晏殊沉着冷静,卷子答得既快又好。皇帝高兴地赏他“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第二天复试,题目是《诗赋论》,晏殊直言道:“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做过,草稿还在,请另外出题。”皇帝觉得他诚实可爱,后来被选为“翰林”。一次朝中大小官员到城外郊游,并举办大型宴会。晏殊因家贫无力参加,便和兄弟们在家读书做文章。有一天,皇帝为太子选老师,直接点名要晏殊担当,大臣们都很惊讶。皇帝说:“我听说,晏殊不参加郊游和宴会,经常在家闭门读书,这样忠厚谨慎的人,放在太子身边最合适。”晏殊拜谢皇帝后,直率地说:“我没参加郊游和宴会,是因为家里穷,如果我有钱,我也要去的。”皇帝见他如此诚实可信,对他更加赏识,不断委以重任,一直做到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