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建友谊:蒲松龄与李颂的真诚与守信

重建友谊:蒲松龄与李颂的真诚与守信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后来,李颂再次登门道歉,并主动为蒲松龄口述了两个新故事,表明了他的真诚,他们才重新沟通了心灵,恢复了往日的友谊。李颂对蒲松龄之所以如此执著,是因为他深知蒲松龄的个性和事业,所以他用一片赤诚之心开启了蒲松龄已封闭的友情之门。在今天看来,季子的行为似乎有些可笑,但他对朋友的真诚和守信却是值得称道的。

重建友谊:蒲松龄与李颂的真诚与守信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要素。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吹开人们心扉的一股春风,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就是坚铁与顽石也会为之感化开启的。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被其友李颂的真诚所感动。有一次李颂到蒲松龄家,蒲松龄不在,他便漫不经心地翻书看,在抽屉里无意中拿出了一个黄绫衬面的本子,便要打开看。正巧蒲松龄此时推门而入,李颂突然悟到,这若是他的笔记,就会由于不尊重对方,造成误解。果然,蒲松龄看到黄绫本子,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一把夺过笔记,气愤地说:“从今日起,我不认识你!”李颂深知朋友的脾气,又不便多说,便悻悻离去。回家后写了一封致歉的信。然而蒲松龄接信后,连看也未看一眼就将信扔掉了。李颂等了半月不见回音,为挽救两人的友谊,又亲自上门赔礼,蒲松龄拒而不见,李颂顶着倾盆大雨在门外等候良久,仍未见到蒲松龄。直到后来,李颂再次登门道歉,并主动为蒲松龄口述了两个新故事,表明了他的真诚,他们才重新沟通了心灵,恢复了往日的友谊。李颂对蒲松龄之所以如此执著,是因为他深知蒲松龄的个性和事业,所以他用一片赤诚之心开启了蒲松龄已封闭的友情之门。三国时期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在刘备三次前赴恭请的诚心感动下,终于走出茅庐,以毕生精力辅佐刘备,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求才若渴,诚心纳贤之举,被后世传为佳话。

待人以真诚,做事讲求信用,这是古代思想家倡导的。《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常言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讲这个道理。有个“鸡黍之约”的成语典故,传颂的就是朋友间恪守信诺。东汉时,范式(巨卿)读太学时,与张邵(伯元)结为好友,二人学成就要回家告别时,范式对张邵说:“二年后,一定去拜望你的父母大人。”二人共同商定了相聚的具体日期。到了约定的那天,张邵禀告母亲:“请您杀鸡备饭,迎接范式。”母亲说:“二年前在千里之外的约定,怎么能希望一定会兑现呢。”但是,到了那天,范式果然如期而至,张邵母子非常高兴。(www.xing528.com)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这是讲,说话而没有信用,凭什么说话呢?古人把诚实守信视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对人不欺人,于己不欺心,内心坦荡,方为君子

春秋时,流传着季扎“心许”的故事,很让人感动。季扎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因封地在延陵(今江苏武进县),所以世人称他为季子。一年,季子出使晋国,途经徐国,便去拜访他的朋友徐君。席间,徐君非常欣赏季子的佩剑,流露出爱慕之意。季子心已察觉,但因还要出使晋国,身上不能没有佩剑,因此暗自打算,事后再经徐国时,定将宝剑赠与徐君。不料,季子从北方回来再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子非常悲痛,他找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解下,挂在墓前的树上,再拜而去。随从人员不解地问:“徐君已死,还送他宝剑岂不是白扔吗?”季子说:“不,我已答应送他,不能因他死,我就失信。”随员说:“您并未答应过他啊。”季子说:“我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早已许给他了。”心里答应,就叫做“心许”。以后南朝诗人谢灵运曾有诗曰:“延州协心许”,就是称赞季扎不违心许的事迹。在今天看来,季子的行为似乎有些可笑,但他对朋友的真诚和守信却是值得称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