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成为一位成熟理性的人

如何成为一位成熟理性的人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树立全社会的健康网络观念。报告认为网络还没有构成中学生实际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关注的是现实生活,而网络也没有造成高中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大多数高中生网上网下一个样,网络并没有让他们产生分裂异化。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这是积极的一面。

如何成为一位成熟理性的人

计算机网络使用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上网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由于当前能够提供给青少年上网的场所有限,加之中小学生对网络的好奇,促使中小学生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甚至非法网吧。

现在许多网吧,大多分布在中小学校周围,并且网吧提供的是广义上的“网络”服务,狭义的网吧服务应该是提供互联网接人,可惜在大部分网吧以游戏为主,并以此为主营方向。与一般的游戏房不同的是,游戏以网络游戏为主,如红色警戒、帝国时代、传奇等,此类游戏之所以受到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青睐,因为在游戏中的对抗或合作角色不是电脑中的虚拟人物,而是就在身边的玩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现实性,满足青少年的参与欲望和竞争意识。

如今,非法网吧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已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蓝极速”网吧发生纵火事件给我以深刻的启示。但是,仅仅对网吧进行整顿,还远远不够的,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如何教我们的孩子上网。

1.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紧贴时代脉搏,适应互联网的发展。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薄和缺乏交往,也是青少年对网络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上网者同样适用,虚拟网络世界也同样需要一种诚信原则,现实社会中自我道德约束力强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同样会将道德内化为一种个人素养。现在一些青少年痴迷聊天,并会受到网上色情、暴力的不良影响,这与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差,面对外界大的诱惑力缺乏信息选择能力,一味寻求刺激和过瘾有关,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网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树立全社会的健康网络观念。

在学校,则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互联网的发展,中小学生上网是必然趋势这一中心问题,着重加强对于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中小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这一艰巨任务,仅靠学校一方是无法完成的,我们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力量。同时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建设,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对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行负责能力的社会主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当代学生》编辑部的有关人员,对网络与中学生情感需求、道德情操、交往心理、个性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提交了一份名为《互联网与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就大家关心且观点存在严重分歧的高中生上网问题作出了回答。

首先,为什么要上网。调查显示,高中生们之所以对网络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量大,其次是娱乐,最后则是聊天。

而谈到为什么要聊天,70.9%的人选择了无聊,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因为无聊才到网上去聊天的。这个结果跟大人没什么两样。大多数成人也是因为网络信息量大、具有娱乐和聊天功能才靠近网络的,上网的动机并不明确。其次,上网干什么。一帮小孩在网上忙些啥?这是大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也是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结果显示,小孩们还是挺正经的。他们在网上交往通常涉及的话题中,36%是情感、23%是电脑技术、17%是学习、8%是国内国际形势、而还有16%的其他问题。最后,网络能提供何种帮助。对中学生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那么网络对学习有没有负面影响?有没有帮助呢?调查表明,同学们都比较认同网络是个丰富的信息资源的“集散地”。37.7%的同学认为,互联网可以帮助找到学习资料,而非网络用户也有超过29%的人赞同这个观点,认为网络可以帮助找到学习资料。当学生想查阅资料时,将近37%的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网络。

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网络还是很有好感的,也懂得正确运用网络。家长可能担心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但也用不着谈网色变。网络并非“电子海洛因

生怕孩子沉湎于网络,满足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这是不少家长的担心所在。本次调查研究则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剂轻松的良药。报告认为网络还没有构成中学生实际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关注的是现实生活,而网络也没有造成高中生人际关系的障碍。调查显示,当要在互联网和面对面的交流之间做出选择时,85%以上的同学更愿意进行面对面交流。

中学生中的网民其实并没有经常被夸大的适应性困难,也没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大多数上网的同学认为网络并没有影响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大多数同学十分重视现实中与朋友的交往,不会过分依赖网络。统计表明,超过68%的同学自述,使用网络前后的人际交流没有什么变化。而恰恰相反,网络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帮助,将近70%的用户认为,网上交往增加了他们经常保持联系的朋友数量和交往的内容。

统计表明,只有10%左右的人对网络依赖性较强,觉得没有网络的日子难过,13%的人感觉没有网络的日子有点难过,其余将近80%的同学则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弱或者根本就没有依赖性。大多数高中生网上网下一个样,网络并没有让他们产生分裂异化。只有5%的人在网上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差异,6%的人有些差异,而其他几乎90%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任何差异。有差异的也是一些正面的表现,如36%的同学在网上更开朗、22%的人在网上更自信、15%的人更有魅力、而11%的人则更受崇拜。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中学生网民具有网络成瘾倾向或网络道德还较弱,社会需要相应的对策。网络文明,不只是青少年的事。

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这是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网站上有文化垃圾存在,学生上网很容易带来一些副作用,加上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还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

2.对于学生上网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疏导”为宜。

一些学校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就让他们玩游戏,通过网上聊天练打字,慢慢地再引导他们学习文档的输入、电脑绘图、动画设计、网页制作和程序设计等技术知识,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作品的过程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掌握技术和获得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更让学生的技术学习之路充满着渴望与期盼,许多学生乐此不疲,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与高度。

确实,一批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寻找到了他们的兴趣和乐趣,他们也时刻领略到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气息,以及在技术变化过程中给自己所带来的希冀与心动。只有植根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才能真正使得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自觉地过渡到理性的学习上来。(www.xing528.com)

在学校里,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利用电脑技术来创作班刊,办校刊,做贺卡,作演讲,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这些网上和网下的校园活动给予学生们展现自己无限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能以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网络的生活与学习。

信息技术课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到网上搜集有关家乡的地理位置、物资资源、风俗人情等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专题资料的电脑作品(如网页、演示文稿、电子报刊等),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内容。这时,学生的网络学习任务策划在老师,学习资源来源于因特网,学生的学习超越于资料,创造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特的思考与材料的组织之上,强调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通过切身体验而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只不过是学生们把原本松散的资料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之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视角的知识理解而已。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在许多的学习当中,老师先示范学习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模仿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多时候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英美等国家大力倡导“探究学习”和“设计活动”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也将目光锁定在这些先进而前沿的教育理念之上,“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等教育思想也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同,许多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设计活动”、“任务教学”等付之于教学实践当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得到重视和推广,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也在大力得到普及和实施,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1年7月,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活跃在网络教育战线上的52名老师和媒体工作者,倡议并开展了大陆第一次网络虚拟夏令营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跨地域的基于Internet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许多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案例被刊发在《人民教育》、《网络科技时代》等杂志和各大网站媒体上,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次活动对参与的学生们触动很大,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这样写道:“在活动中,我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个性化的思想。在进行的一些社会调查中,使我对问题的看法有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使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

这些基于网络应用的主题学习活动,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学习能力,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完善。

同时也能有效的将中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兴趣,逐步的吸引到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上来,逐步吸引到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上来,逐步摆脱计算机游戏的吸引。

3.现在的网站大都成人化,专门面向儿童、学生的网站很少,网上很难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因此,加强主流网站的建设,加强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站建设,是国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让他们在网上毫无戒备地就与一些“身份不明”的人交往上了。刚上网的学生是纯真的,在一些聊天室里,那些小菜鸟一搭上就会告诉别人自己几岁、叫什么名字,并很轻易地会把自己的电话公布于众。这其实已埋下了一些隐患。

网上虚拟世界的游客什么都能说,并且只要不犯法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这样那些老上网的孩子们,开始“神”起来了。聊天室里反串性别,来骗更“菜”的小菜鸟;BBS上发布些奇谈怪论,来使贴子的人气数上升……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觉得这些是十分有趣的,而且不会有人来过多地指责他们。于是,越来越沉浸与自己的这种“创作”之中。“虚伪”就在其中积淀。

对学生来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是接受知识最快的一群。由于他们大多孤独,因而急于想在大家面前表现一番。但同时又不会把握分寸,网上如果不好好地引导的话,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因为,从几起大规模的网络袭击事件中,专家们指出,这类攻击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少年电脑发烧友就可以做到。目前网上有三万多个黑客网站,可以下载相当复杂的攻击程序和指南。我国的一项调查统计也显示,我国网络犯罪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多数为青少年。在调查中,学生们对电脑黑客的推崇率为14%。前不久,一家少年网站的bbs被破坏,原因只是几个伙伴间的互不买账,要对方“好看”。一位初中生用oicq在与她的一位新同学聊天时,忽然死机。后来才知道是那位同学为了向她炫耀一下自己的本事有多高,可以通过oicq就能控制别人的机器。此类事件还有很多,这其实都是一种“黑色”污染的隐患。

4.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在国外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学校在政府支持下,都已成学生上网的主渠道:美国政府决定到2002年,每位12岁的学生必须能登陆到互联网上,至少有50%的学校会把信息技术、软件及信息高速公路接入校园;法国60%的初级中学于1998年8月已与互联网联网;而新加坡政府规划到2002年,所有学校内、所有教师及其他学习场所均可联通网络,以获取学习资料……

在学校加紧网络建设的同时,家庭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效的杜绝中小学生去营业性网吧,甚至非法网吧。现在有许多家庭都配置了计算机,也能够上网,同时,现在也有一些商业性软件,提供过滤不健康网络信息的功能,家长也可以有选择的指导自己的孩子上网,监督和检查孩子网上活动等等。这些都能有效的控制中小学生受网上不良信息的毒害。

5.学校加强指导,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在上网的过程中,青少年已有了一些较为集中的行为或情感上的偏差,需要成人来疏导。我们的教育要注意这种倾向,并在日常的教育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跟上。千万不能忽视、漠视,以为是个别现象。在国外,对青少年上网前的教育有专门的教材,告诉他们“在网上是不能告诉陌生人你的真实姓名和电话的”等一些安全防范措施。而国内至今没有一本相关的教科书上有类似的内容。我们的学校、团队组织也应尽快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专用的《上网完全手册》,对青少年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的教育。同时培养一批网上辅导员,他们既懂网络知识,又有团队辅导经验,在网上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面对未来、面对这些正在或将要成为网上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团队组织责无旁贷!

当我们看到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网络学习,上网有张有弛,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和自主成长的时候,我们再以一种平静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网络学习,这时我们不仅有的是一种宽容和体贴,而更彻底的是一场生命之间的真实对话。

最近,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现了无污染网吧,家长主动送孩子进网吧学上网、练打字、看新闻、发邮件。时下,有些网吧用网聊、骂网“网”住了许多青少年,有的中学生甚至通宵达旦泡网吧,成了家长闹心、社会担心的场所。为切实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年初,牡丹江市委和文化局等部门发出了创办无污染网吧的倡议,网吧经营者们本着社会公德之心纷纷转变经营方式,创办无污染网吧,明确规定:不许吸烟、不许大声喧哗、严格限定学生上网时间和内容。这里没有人进行语言聊天,晚六点准时关门,不给孩子们提供夜不归宿的时间。

无污染网吧推出以后,深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许多家长还主动把孩子送到网吧学习。而无污染网吧由于令人放心,生意不但没冷清,反而比过去还红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