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对于孩子而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孝,自古以来,中国就特别重视“孝”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孝”最根本的要求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要“敬亲”、“爱亲”和“尊亲”。儒家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是“人伦之公理”,对父母始终要保持深厚的爱和愉悦的容颜。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一个人自从出生开始,就在母亲的哺育和父亲的照料之下茁壮成长,因而父母是我们第一任启蒙老师,更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和长辈。千百年来,孝顺父母一直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
孝顺父母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在思想感情上要热爱和尊敬父母;其二是指在行为态度上要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不管怎么说,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应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情,在生活上要体贴照顾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
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之时,不要出远门,出远门一定要有一定的去处和方位。这句话实际上所强调的是时刻要把父母挂在心上,不可轻易远离父母。(www.xing528.com)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游去向孔子请教“孝”的涵义。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很多小学生想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现在讲‘孝’,人们说是认为‘孝’就是养活父母,为父母提供衣食。其实不然,孝顺父母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敬,如果只是供养而不去敬爱,与养狗养马就没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上,孝顺父母的传统可谓是源远流长。孔子的弟子多达3000人,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位叫曾参的弟子很受孔子的器重。曾子特别讲求孝道,以孝著称于世。曾子与他的父亲晰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虽然出身贫寒,一生又历尽挫折,但他特别注重修身养性,道德品质很高。到元代的时候,元文宗曾经追封他为“宗圣”。曾子以孝出名,他还将孝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尊敬和赡养长辈,一种是不能够侮辱和嘲讽他人,还有一种要养育自己的孩子。
曾子在孔子门下经过多年的学习以后,为了能养活穷苦的父母,他便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国家当了一个小官。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官职,因为他能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去供养父母了。虽然他的俸禄只有几斗米,但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父母吃饱饭。当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更是留在他们的身边照料两位老人,齐国聘请他当相国,晋国聘请他做上卿,他都没有去,他觉得孝敬父母是他的天职。
人有生老病死。父母的去世,让他悲痛万分。后来,他在楚国做了大官,地位十分显赫,俸禄也已超过三千钟,然而,他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因为在他看来,高官厚禄如果不能尽孝心,真是没有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