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按成因类别可分为:①物理性次生灾害。大部分次生灾害都属于这一类,如火灾、滑坡、海啸等灾害。②心理性次生灾害。如“盲目避震”“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等。
地震次生灾害按地区类别可分为:城市(包括人口密集地区)次生灾害、山区次生灾害、沿海地区次生灾害、水域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由于人们的恐震心理、地震谣传或误传,还可能出现不分时间、不分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也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探究学习
1.选择
◆从历次大地震看,在城市造成最严重、最普遍的次生灾害是( )
A.毒气污染 B.交通瘫痪
C.停电、断水 D.火灾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
A.放射性污染 B.海啸
C.毒气泄漏 D.瘟疫
◆地震是自然界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
A.建筑物的倒塌 B.火灾、水灾、海啸
C.瘟疫 D.地面破坏
◆下列哪些工程属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
A.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
B.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大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工程
C.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非典”等)建筑
◆本次探究活动,_______同学的正确率最高,我发现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正确答案。
◆互动反馈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_______同学最值得点赞,理由(善于搜集资料、善于分析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次生灾害——火灾
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次生灾害。地震后火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炉火引起火灾。炉火包括民用炉火和工商业用炉火。由于地震震动,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目前,该类火灾在我国占主要比例。
2.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坏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
3.化学制剂的化学反应引起火灾。化验室、实验室、化学仓库里的化学品剂品种多、性质复杂。强烈地震时,各种品剂产生碰撞或掉在地上,容器或包装破坏,化学品剂脱出或流出。有的在空气中可自燃,有些性质不同的品剂混在一起而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4.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的爆炸和燃烧。有些生产工序,特别是化工生产中的聚合、合成、磷化、氧化、还原等工序,一般都具有放热反应和高温高压的特点,极易产生爆炸和燃烧。由于地震时往往停电、停水,正在进行生产的工序,由于停电造成停止搅拌和失去冷却水的控制,温度和压力骤然上升,当超过反应容器耐温耐压极限时,就可产生爆炸和燃烧。
5.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烧和爆炸。易燃易爆物质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主要有天然气、煤气、沼气、乙炔气、石油类产品、酒类产品、火柴、弹药等。地震时,盛装上列物质的容器可能损坏,物品脱出或泄出,如遇火源,即可起火。有些物质,如火柴、弹药,怕碰撞。地震时,由于撞击和摩擦,这些物品可产生爆炸和燃烧。有些液体,如石油,地震时油管或容器的损坏,液体的高速流动,产生很高静电,在喷入空间时,与某种接地体之间形成很高的电位差,引起集中放电,引燃液体形成爆炸。该类火灾往往规模大,损失严重。
6.烟囱损坏。强烈地震对烟囱的破坏是很大的,由于烟囱破坏,烟火很容易冒出炉外引起火灾。
7.防震棚火灾。防震棚火灾是震区的一种较普遍的火灾,其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防震棚多是简易临时建筑,搭建很快,很少考虑安全防火措施。建筑材料一般为笆、苇箔、油毡及塑料布等易燃材料。防震棚内空间小,各种物品靠得很紧,火种易于传播。防震棚密度很大,消防通道狭窄,又没有必要的消防器材和设备,一旦着火,不易扑灭,易形成“火烧连营”,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主要是人们缺乏防火知识,思想麻痹,用火不慎造成的。
探究学习
1.地震次生灾害中,那种灾害最严重( )
A.火灾 B.水灾 C.传染病 D.滑坡和泥石流
2.地震火灾是怎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历史上最严重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情况如何?
◆你在哪里搜索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_______同学最值得点赞,理由(善于搜集资料、善于分析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次生灾害——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
毒气污染、细菌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是城市潜在的次生灾害,其产生原因比火灾简单得多。一般局限于生产、储存及使用这些物质的部门,涉及面较小。它们的产生一般来自两个方面:生产车间破坏、储存容器损坏或生产或使用时的失控造成。
探究学习
◆请搜索资料,历史上大地震中所发生的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实例。
◆减小地震次生灾害中的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xing528.com)
◆互动反馈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我们的解决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次生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如此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的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每秒钟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通过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探究学习
1.判断下面两张图属于哪一种地震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左图属于____________,右图属于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小组的主要分歧是哪个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坡、泥石流避险
◆身处滑坡如何躲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处崩塌和滚石处如何躲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处泥石流如何躲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________同学最值得点赞,理由(善于搜集资料、善于分析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地震次生灾害——水灾
地震次生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还有另一类小型的水患,如震后喷砂冒水,蓄水池、水塔的破坏等,因单次灾害较小,为区别起见,称之为地震水害。以下主要阐述水灾对策。
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甚至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因而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1.成因
(1)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
(2)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
(3)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
(4)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
(5)地震破坏矿井涌水。
(6)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
(7)喷水冒砂。在地震作用下,地下浅层的水和砂涌出地面,形成喷水冒砂。喷出的砂水淹没农田,淹死农作物,使土壤盐渍化,毁坏机井、水渠、盐田、道路。
(8)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
2.特点
(1)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世界地震水灾资料统计,大的地震水灾几乎都是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约占70%。
(2)地震水灾多发生在雨季。雨季发生的地震,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雨季水源丰富,库满、水流急,为水灾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雨季发生的地震水灾约占90%。
(3)地震水灾造成损失严重、水害分布广。虽然世界上发生的有记载的地震水灾次数不多,但水灾的损失超过地震直接损失的比例较大。
(4)水灾的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区;水害主要为盆地、平原。
3.对策原则
针对地震水灾、水害的特点,地震水灾对策应贯彻以下原则:(1)以预防为主,把水灾杜绝在产生之前;(2)重视薄弱环节,对河流堤坝、泥石流、滑坡引起的水灾应予充分重视。
探究学习
◆地震水灾是怎么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震水灾有何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_______同学最值得点赞,理由(善于搜集资料、善于分析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评价表
(续表)
评价等级:优、良、中、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