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地球圈层分为哪几层?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探究学习
地球圈层结构
◆根据地球圈层的文字介绍及下图,尝试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我们小组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时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我比较欣赏________小组的示意图,理由(结构、知识性、美观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千米,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地壳厚度超过70千米,而北京地区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千米。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千米,北冰洋为10千米,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千米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地壳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千米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千米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千米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换带和下地幔三层。
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至5100千米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千米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探究学习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根据纵波及横波的传播特点,判断不同形态下地震波的传播及速度,在相应的地方打“”。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根据上述知识链接内容,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并标注各个圈层的主要物质。
3.古登堡面、莫霍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的,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莫霍面,又名莫霍界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古登堡面的确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霍面的确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图,在相应的字母旁填写名称。
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146.2°E,38.1°N),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选择题。
◆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东京
B.横波先传播到东京(www.xing528.com)
C.宫城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宫城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下面关于宫城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知识链接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水圈(Hydr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探究学习
1.选择题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图中所示的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地球表面的水是十分活跃的。海洋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圈,经气流输送到大陆、凝结后降落到地面,部分被生物吸收,部分下渗为地下水,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大部分回归海洋。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释放或吸收热能,调节着地球上各层圈的能量,还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两人一组,搜集材料,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我们小组在探究这个问题时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反馈
我认为在我们小组内________同学发挥了引领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生物系统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4.翻译题
活动评价表
评价等级:优、良、中、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