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财政及货币政策的概念。
(2)熟悉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基本类型。
(3)理解财政及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方向。
(4)掌握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说出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学会财政及货币政策的指标分析。
(3)能够构建财政及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4)认知基本面分析在选取股票中的作用。
三、相关知识
(一)国家财政政策及其作用
1.财政政策的概念及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国家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其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财政政策的种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通过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的财政政策。
3.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1)国家预算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2)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3)财政投资 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4)财政补贴 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5)财政信用 它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6)财政立法和执法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7)财政监察 它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4.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家调控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方式就是财政政策。
国家实行不同的财政收支政策会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通过减税,也就是减少财政收入的方式,会使财富保留在社会上,从而会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加税,也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会减少社会总需求。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也就是加大政府购买,会促进社会总需求增长;通过减少财政支出,也就是降低政府购买,会使社会总需求收缩。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做法是减税和政府借债。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做法是扩大税收和减少政府投资。
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式是财政政策工具,即实现财政政策意图的方式和方法。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家预算,即国家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安排;三是国家债务。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须经最高立法机构确认。
中国2019年财政负债水平为38.5%,美国为340%,日本为160%。欧盟制定的财政负债水平安全线为不超过GDP的60%,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在债务工具上还具有很大的余地。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的“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2.货币政策的基本类型
根据货币对总产出的影响,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3.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
货币因素是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重要宏观因素。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总量下降,会减少社会总需求。
分析货币因素,当然首先就要涉及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有再贷款和外汇占款两个渠道。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叫基础货币,一般统计口径显示,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份额在20%左右较为合理。例如,2006年我国央行公报显示,我国当年再贷款为3.2万亿,外汇占款为2.9万亿,显然外汇占款项目发行的货币太多。外汇占款实质上不是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这个项目下发行货币是被动行为,因而如果所占比例太大,就会引起投入市场的非需求性货币增加,这些增加的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需求,所以会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尤其是资产价格上涨,2007年市场表现就是如此。
中央银行发出的基础货币要经过商业银行的经营,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银行,有别于经营股票与债券的投资银行。经过商业银行的经营,货币将由现金转变为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种形态。
M0:现金。
M1:现金+活期存款。
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M2即货币供应量,直接与总需求相关联,进而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相关联,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而影响供求关系。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方式就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而采取的调控手段。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和窗口指导四种。
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上缴给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其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例。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的放贷能力越低,社会可流动资金越少,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当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时,政府一般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投入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使投入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再贷款利率(央行利率)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再贷款利率越低,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就越小,利率差就越大,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就越大,因而会刺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欲望,从而会提高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不过,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均为国有银行的情况下,再贷款利率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情况下,中央银行会发行央行商业票据,减少可流动资金。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情况下,中央银行会回购央行票据,增加可流动资金。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以通气会方式向各商业银行提要求,促使商业银行统一贯彻执行的市场经济。因此我国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还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控制商业银行利率:国家制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即国家制定加息、减息政策。二是控制信贷规模:央行下达各商业银行年度信贷总体水平,以限制贷款规模,减少货币供应总量。
(三)财政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1.财政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总体上讲,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促使股价上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股价上涨。例如,减税有利于股票价格上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财政赤字,通过政府的投资行为,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扩大就业,刺激经济的增长,企业利润会随之增加,进而可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2.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股价的上涨有推动作用,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股价有抑制作用。例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下调可以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贷款进行资产重组,摆脱经营困境,增加营业利润,为股价盘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拥有多个融资渠道,就会减轻对股民的配股压力,使二级市场资金更为宽裕,也有利于股价震荡上行。
四、实训内容及操作
(1)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或其他财经网站,收集我国货币政策变化。
(2)上网查询历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的数据以及上证指数走势图,比较它们的关系,并得出基本结论。
(3)通过股票软件,找寻历史上我国针对证券市场做出的重大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过这些事件,说说自己的发现与观点。
五、实验报告
(1)阐述2018年货币政策重要变化。
(2)对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进行宏观分析。
(3)分析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201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1.经济增长
2012年我国GDP增速连续下滑三个季度,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各季度GDP增速下滑幅度逐渐减小,如图2-1-4所示。
从前三个季度来看,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我国外需严重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振、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影响着今年的经济增速。
图2-1-4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但是,从第四季度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正逐渐趋向平稳并有回升的趋势。11月份的CPI、工业生产增速、宏观经济先行指数PMI、出口增速等数据与10月份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十八大”的召开,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经济的走向都有较明确的主导作用,会议中指出未来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成本,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会议同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视点。这些将为扩大内需、加快投资增长产生有利的推动作用。
在“稳中求进”政策的指导下,预计年内以及明年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第三季度很有可能成为GDP增速的底端,第四季度GDP增速很可能回归8%,明年GDP增长可达8.5%左右。
2.物价稳定
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止跌上涨2.0%,环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2.2%,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走势与预期相符,如图2-1-5所示。从数据方面看,年内CPI指数的拐点已经形成,来年将进入上行周期。
作为CPI涨幅风向标的食品价格本月同比上涨3.0%(图2-1-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与10月份的1.8%相比有所上涨。其中,蔬菜价格上涨11.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1.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4%,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1.5%,与10月份相比价格有所回升,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41%。11月CPI同比增幅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蔬菜和肉类等食品价格回升。
图2-1-5 2011年至2012年CPI与PPI指数
图2-1-6 2012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同比涨幅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实现连续两个月回升,这意味着工业企业去库存周期临近尾声,总需求进一步改善。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8%,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反映工业企业在中间投入产品环节的压力减小,但是这可能会导致重工业的终端产品价格下滑,不利于企业效益改善。
由于已经进入生产淡季,再加上假日的因素,预期蔬菜及肉制品价格仍会继续回升,而且随着劳动力等成本因素逐步抬高,工业出厂价格也将会上涨,诸多因素将推动未来CPI走高。
从国家政策方面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企稳回升明显,预计2013年通胀压力会加大。
综上所述,2013年第一季度CPI和PPI都将继续回升,CPI有望达到2.5%,而PPI很有可能回归正值。
3.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6%(图2-1-7),环比上升0.4%,汇丰中国公布的PMI为50.5%,预示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小幅回升。
图2-1-7 2011年至2012年PMI
官方PMI 汇丰PMI
在PMI的6个指数(表2-1-1)中,生产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增速加快的状态;新订单指数环比增长0.8%,表明制造业客户的产品订货量有所增长,市场需求扩张,而且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0.9%和0.1%,反映制造业外贸需求也呈现增长趋势;原材料库存指数小幅提高,表明去库存活动已开始转向补充库存。但是由于受国际上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落,且回落速度加大,说明经济回升的力量还不够强。
在非制造业方面,2012年1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PMI为55.6%,环比上升0.1%,是连续第二个月回升,非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表2-1-1 2012年10月份PMI分类指数
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数,PMI从10月份开始重回荣枯线,本月同比继续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回升,“扩消费、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明显见成效。另外,根据此次中央经济会议,2013年国家将坚持“保增长”的首要任务不变,在消费领域内出台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那么可以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的PMI将比较乐观。
4.工业增长
2012年上半年,工业市场维持着供过于求的状态,尤其是轻工业较严重的需求不振使得整体工业增速下滑,下半年,工业出厂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经营状况不景气,工业增速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9月份开始,工业增速出现了较为温和的小幅回升。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图2-1-8),环比增长0.86%。整体来看,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逐步显现增速加快的趋势。
图2-1-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从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保持同比增长。11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与10月的9.7%相比增速加快,而轻工业增长9.2%,与10月的9.1%相比增速只是略有提升。其主要产品中钢材、原油、有色金属、发电量产量维持良好涨势。
工业增加值四个月连续企稳回升,说明我国经济仍处于扩张状态,经济的景气程度正逐步攀升。随着工业出厂价格跌幅减小,国内需求的回升以及明年利好政策的出台,预计明年工业增加值将有所提升。
5.经济增长驱动力分析
2012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9%(图2-1-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395亿元,增长15.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为今年以来最高增速。全年我国消费走势呈现V形,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
图2-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同比增长速度
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额出现小幅回落,但整体上房地产投资依旧处于企稳态势。四季度一批基建项目的启动必然对整体投资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另外,随着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加强,拉低市场利率,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利于投资增长。
从政策方面看,“十八大”提出的系列政策措施为扩大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布明年的总基调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预计明年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会逐步出台,而城市化建设也将成为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力度的重点。
2012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增长7.3%;进口16503.7亿美元,增长4.1%;贸易顺差1995.4亿美元。如图2-1-10和图2-1-11所示。
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391.3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1793.8亿美元,增长2.9%,与10月相比增速明显减慢,显著低于预期;进口159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由于出口增速跌幅加大,顺差由10月份的320亿美元降至11月份的196.3亿美元,这说明随着去库存对经济增长拖累程度的逐渐减弱,在国内制造成本高涨的压力和国际经济疲软的限制下,短期内需、外需并没有显著好转。
图2-1-10 2011年与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速
图2-1-11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进出口总值
在全球经济低迷,而且复苏前景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外需尽显疲弱,仍受到欧美经济状况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牵制,尤其是美国的“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尚未解决。数据显示,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11月中欧、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均下降,而中美、东盟、俄罗斯、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出现增长,但是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
由于中国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而目前的出口形势对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2013年中国经济将与全球经济共振。但是,2013年欧美有效需求将会企稳回升。一方面,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展开,欧元区整体系统性风险基本将得到化解,2013年欧盟经济将低位回稳;另一方面,虽然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年底“财政悬崖”导致的财政紧缩预期也在不断增强,给我国短期出口增长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但在美联储的推动下,2013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这将有利于明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向好。
从国内情况看,2012年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国内总需求有好转的趋势,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未来经济发展思路,会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而内需企稳回升对进口增速将起到拉动作用。
综合以上判断,2012年12月份进出口同比将有小幅回升,贸易顺差可能略有扩大,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实质性的外需回暖还需要时间,因而短期出口大朝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小,出口形势将在明年上半年出现较大好转,而为了平衡贸易收支,预计政府仍将继续推动鼓励进口的政策,进口增速将超过出口。
6.金融与投资
2012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0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4万亿元,同比增加1837亿元。其中,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048亿元,同比多增999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都在增加;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有所减少。总体来看,本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贷款结构也在继续改善,如图2-1-12所示。
2012年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229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仍处于较低水平,略低于市场预期。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幅较大;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短期贷款增加,其中长期贷款减少31亿元,票据融资也减少369亿元。
本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创13个月来最低,虽然本月新增贷款表现乏力,但在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等新兴融资渠道的支撑下,社会融资规模表现强劲,信贷渠道之外的融资正为实体经济输送越来越多的资金,社会融资规模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
另外,外币贷款增加1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涨20倍,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国际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市场导致外汇贷款明显增加所致。
图2-1-12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走势图
从货币供应量方面来看,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I)余额同比增长5.5%,流通中货币(MO)同比增长10.7%。
考虑到本周公开市场将有380亿元央票到期,2013年有1.05万亿元央票到期,同时预计有3千亿美元左右的顺差和FDI,也就是说有近3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新增量,2013年货币政策可能仍然保持稳健但略偏宽松,市场资金将保持较好流动性。另外,从历史数据中观察到,年初将会出现规律性融资规模放大的现象,预期2013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总规模将在8.5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或将超过2.0万亿元。
7.未来证券市场预测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12年11月CPI数据、工业增加值、PMI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因此对股市走势不会有太大影响,PPI的回升对经济景气度提高具有有利影响,因此对股市起到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而出口增速的跌幅较大超出市场预期,表明我国外贸形势不乐观而且前景尚不明朗,对股市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政策方面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对股市发出了极大的利好信号。会议中提出未来要扩大内需,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那么随着政府对消费的扶持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将使得快捷消费食品行业、医疗卫生行业、娱乐业等大众消费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会议中还提出要夯实农业基础,关注农业政策调整,预计农业股受此利好预期的影响也将成为未来的热门板块。
另外,两个热点是城镇化和结构性减税,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水泥、建筑建材、房地产、电器等相关行业将成为受益行业,而结构性减税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回升,但是仍处于低位,政府不断发出利好信息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未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会给股市带来上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