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所经历的生活对其心理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最明显的就是年龄的变化。从一个人的年龄可以看出他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以及感觉和运动反应的协调能力。然而成年以后,生理年龄在预测人的动机、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方面变得不可靠。最近,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在人的毕生发展中,身体年龄与心理年龄有无必然的联系。
在一个较有影响的研究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发现:任何影响未来情绪的事件都会让我们改变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从而使人转向现实的满足感。有限的未来,让我们作出选择。这些选择会提高积极的情感因素而不是去接受教育或者其他未来导向的活动。老年人预料到自己有限的未来,他们更愿意跟着感觉走,比如倾诉或者通过旅游给生活带来一些戏剧性的小插曲。上述情景也适应于那些前途渺茫或者已然有了一个很明晰的结局的人,比如身患绝症的人或失业者。
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活得更好。当想到还有很多时间时,你就会尝试着去认识这个世界,结识新朋友,经历一些新鲜的事情。反之,你的目标周期就会变得很短。那些有长期目标的人心里有这样一个信念:越多越好。因此他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和不同的人接触,与陌生人结识。那些有短期目标的人则认为:讲求质量,而非数量。因此,他们把时间花在仅有的一小部分人身上。
更早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生活中有一些年龄悖论。他们交际圈变得狭窄,兴趣也在变少,他们很少去经历新鲜事情,虽然他们已经脱离了主流社会,没有什么机遇而言,然而他们并不生气,反而会比年轻人更加幸福。卡斯滕森的理论和一些新的研究表明,减少的社会活动、新奇的经历,说明了老年人在情感生活得到满足方面的选择受到了歧视。
大部分人是在自己固定的群体中走完一生的。在这些群体中,他们获得支持、自我肯定和稳定持续的生活。从童年到成年,我们都在不断地扩大社会交际圈,寻求更新的关系和方式以便找到最适应自己的需求。到了30岁的时候,我们就会选定自己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初还没做到这一点,那么他很可能孤独地走完一生)。理想的状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交际圈中,我们会保留适合自己的人,离开不适合自己的人,而仅仅与熟悉的人交流。与亲密朋友的交往可能潮涨潮落,但他们提供的情感满足却是稳定的。(www.xing528.com)
访谈了18岁、30岁、40岁和52岁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后,我们发现,从与人交流获得满足感的人群数量上看,年轻人无疑排在第一位,老年人则被落在后面。一个原因是,年轻人从朋友的交流和与专家的交流中,试图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另一种原因是,通过加深关系来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对生活意义的情感认知。在美国,18岁~88岁的年龄段中,老年人更注重现在已有的人际圈带给他们的满足感而不是从那些未来可以建立的关系带来的信息价值。但是那些身患艾滋病阳性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年轻人,也像老年人一样,渴求更有意义、更加深厚的情感关系。与之相反的是艾滋病阴性患者,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超过了对情感的渴求。德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交际圈很小,但他们有更多的密友。
假设你也是此项试验中的一员,那么你愿意和谁共度30分钟呢?A:直系亲属;B:新结交的人;C:你刚读过一本书的作者。如果你年纪大一点,你会选择A。如果你年轻一点,你会选择B或C。假设现在一项新的医学成果可以延长20年寿命,你的答案会变化吗?研究表明:如果人类的寿命可以延长20年,那么老年人的选择会和年轻人一样。他们不再满足于熟悉的伙伴,而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能学到新东西的人群。对老年人来说,无论他们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结果都一样。当让中国的年轻人想象一下他们走出国门时,他们更倾向于熟悉的而非新的社会接触。他们的反应和斯坦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这些学生将自己的社会选择定位在那些能给他们情感上支持而非智力上鼓励的人身上。
上述研究显示:时间观念可以改变我们的情感目标和价值定位。当未来时间不长时,老年人更喜欢和熟悉且能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人相处;但只要得到更多的时间,那么人们的选择首选会变得像年轻人的选择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