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心理咨询方法改变负面思维:让你重获积极心态

用心理咨询方法改变负面思维:让你重获积极心态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将介绍如下三方面。此外,即使变得比以前放松,可能还希望通过疗愈心理创伤从而变成一个能够更加放松的人。因此,从这里开始学习,让人心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创伤。不能纯粹地给予他人的人会被人认为是个自我中心主义的人。负面思维也是因为童年的心理创伤在作祟很快就说“是我不好”“要是还不能顺利推进的话,该怎么办才好”这样的负面思维的人,相处起来也让人心累。

用心理咨询方法改变负面思维:让你重获积极心态

心理创伤是让人心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节中介绍了我的成长之路、心理创伤以及疗愈的体验。本节将介绍如下三方面。

我在第1~3章中介绍了成为让人放松的人的方法。但是,可能即使尝试那些方法也觉得还不够。此外,即使变得比以前放松,可能还希望通过疗愈心理创伤从而变成一个能够更加放松的人。

因此,从这里开始学习,让人心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创伤。

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而导致的心理创伤

我们从童年时期起,强烈地期盼被父母无条件地爱、接受并认可本真的自己。可是,类似这样的记忆你一定也有过的:“你要是可爱的话,我就爱你,要不然我就不爱你了。”“你要是成绩好的话,我就认可你,要不然我就不认可你。”“被妈妈怒吼”“被爸爸狠揍”“不搭理我”“被嫌弃了”。不仅如此,这些情景还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无止无休。这样的时刻,我们幼小的、容易受伤的心灵会伤痛不已。于是,背负的陈旧伤痛未被疗愈,它们在内心深处就那样残留了下来。

童年时期代的心理创伤使人际关系变得困难

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使人际关系变得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如果出现不安,那么那个受伤的小孩就会突然现身。这些不安的事件有初次与人见面时,在别人面前走上台时,与老师、上司谈话时,喜欢的人对自己冷面相待时,别人没注意到自己时,被分手时,被责备时,考试成绩差时,考核不合格时,等等。在这样的时候,虽然那个具有理性和区分能力的成人不会做出反应,但是那个受过伤害的、怯懦的小孩会。比如,他可能感到了极度的恐惧:“又一次被抛弃了!”“又被拒了!”“又一次受伤啊!”或者,他可能因极度的寂寞而觉得受够了:“又回归孤独了。”“我还真就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人啊!”或者,抑制不住的怒气和憎恨,都不知如何是好:“不要,我不要!”“勃然大怒,无法自已!”“终于明白,竟受伤至此!”

我们内心中那个受伤未愈的小孩像这样暴怒时,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重要的人,特别在意被人恶意揣测,不知道要与人保持距离,或者喜欢上伤害自己的人,等等。

受伤的小孩不喜欢给予他人

我说过,为了成为让人放松的人,自己主动给予他人好处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内心里可能涌上这样的想法:我讨厌这样、我做不到啊。例如,“说什么先给对方好处呢?我又不是道德家,我做不到。”“只是自己主动给予,那要是收不回来的话不就吃亏了嘛。”这么想的人很多,而且这样的想法原本也很正常。

实际上,我们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那个小孩会抗拒向别人给予,或者坚持认为自己做不到呢?其原因在于,小孩让父母代劳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让父母给自己做饭,让父母给自己买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让父母同意自己去上学念书,让父母带自己上医院,还让父母费心其他事项,即便如此,也不是那个幼小的孩子在买单,甚至他都没说一句“谢谢”。

然而,如果这其中并没有充分地倾注无条件的爱,那么那个小孩会在我们内心深处不停地叫喊“你得再多爱我一点、再多照顾我一些、更关注我一些”。即使长大成了大人,也会一直在你心中呼叫不止,然后不断地寻求,“我还想要更多、更多。”“你理所当然应该为我做这些的,可是,你没做到……”

自己寻求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总是觉得别人为自己做得还不够,总是认为自己没有给予他人的余力,因此,在自己都还没意识到时,就侵夺别人的爱、别人的能量、别人的时间、别人的关心。然而,即使如此,你感到仍然不够,而且比起感谢别人为你做的一切,你反而会不满别人没为你做的那些。这样,相对于“传达你的感谢”“告诉对方他的长处,并表扬”,反而是感到“我讨厌这么做”“我做不到啊”。其结果,人际关系不是“双赢”,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从对方那里单向夺取。于是,对于对方来说,跟你相处就是个负累。对方会想,“不论为他做什么,他都不满足。要是还被侵夺更多的话,我就受不了了”,于是会对你保持距离,关闭心扉。

将欲得之而先与之

有这样的人:待人亲切,可是他的亲切里似乎没什么喜悦,而这极有可能是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了别有用心或者压力。比如,“我为你做这个,接下来换你为我做那个”,或者“我都送给你这么好的礼物了,你一定要喜欢我啊”,等等,那人的亲切里有着如影随形的、想从你这寻求回馈的企图。要是感到对方对你的好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馈的,那哪里还会有什么喜悦呢?

在试图给予别人某物时,要是心底还抱有“我未曾被无条件地爱过”这样的贫瘠感,就会隐秘地寻求“你该对我投桃报李”。但是,像这样出于寻求从别人那得到好处而给予他人的情况下,这样的“有求于人”的感受会传达给对方。于是,你温柔的行为也会成为对方的负累。

厌恶自己

此外,如果你使对方生气到想责备你的话,你不会认为自己有多可爱吧。不能纯粹地给予他人的人会被人认为是个自我中心主义的人。但实际上,你并非心中无爱,而是由于你一直在努力向上,所以没有了给予他人的余力。例如,假设某个爱心人士此刻在海中溺水,当他在水里濒死而极度惊恐时,会想到“话说,那个得了感冒的同事康复了吗?发封邮件问问吧。”或者“一周前情绪低落的那人没事了吧?今晚打个电话问问吧。”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些的。其原因在于,虽然他是个深具爱心的人,但是身处溺水中,哪还有为他人着想的余力。

心中有痛的人也是同样的。本来满心都是爱,可是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只想自己从别人那得到,所以极度缺乏为别人着想的余力,因此才伤害他人,不能给予他人。即使给予他人,也是强加于人,或者是为了从别人那得到回馈。

负面思维也是因为童年的心理创伤在作祟

很快就说“是我不好”“要是还不能顺利推进的话,该怎么办才好”这样的负面思维的人,相处起来也让人心累。像这样对于事物先看到负面、难以看到正面的人,童年的心理创伤也是其原因之一。其原因在于,童年时期感到过的寂寞和愤怒,现在还在心中翻腾郁积。尽管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但是我们的内心抑制情感,以使得平时感觉不到如此难受的情感。但是,一旦有点小小的风吹草动(比如,稍有点不如意时,或者认为别人是不是对我有不好的看法时),这些情感就会立刻显露在心理表层上。

在这样的时刻,童年时期感到被父母拒绝时有过的“我是个坏孩子”的念头会一下子涌上来。于是就会认为“都是我自己不好”“我不行啊”。而且,如前所述,我们人类的心灵有恐惧并强烈地铭记过去遭遇过的危险的功能,这对于生存而言是个重要的机制。因此,越是在以前依赖父母的童年时期强烈地感到“被爸妈讨厌了”“被遗弃了”这样的恐怖,越清晰地记得这样的情感,“要是再遇上那样的危险,该怎么办才好呢”,因而感到恐怖,于是总战战兢兢,“要是稍微看到一点被人拒绝我的征兆,立马不再同这人打交道,以免被他抛弃。为此不得不时刻戒备着。”

那个受伤的小孩产生对人的紧张

我告诉过你,“紧张会传递给对方,对方也会觉得累,所以请你放松些”以及“笑容很重要”。但是,与人相处时紧张、没有笑容而表情僵硬,也是过去一直有的未疗愈的心理创伤导致的。所谓心理创伤,终极而言,是“对我重要的人不爱本真的那个我”“被重要的人拒绝、攻击”这样的感觉。

这是由于那个受伤的小孩作为一种感觉残留在心中,但是那个小孩有着不被爱的深深寂寞。可是,感受这样的寂寞会太难受,他希望让自己安心,于是强烈地寻求从别人那得到爱和关心。然而,与此同时,相信“要是让别人知道了真正的我的话,没准会像过去的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人)那样又拒绝我的吧”。即急切地希望被爱、希望得到善意的关怀,与此同时,还担心要是被人知道了真正的自己的话,他们会不会就不再搭理自己了。这样的矛盾想法是对人的不信任感的原因。因此,与人相处时会紧张,表情僵硬并且没有自然的笑脸。

那个受伤的小孩不承担变得幸福的责任

要是听谁稍微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就立马不高兴,这样的人相处起来让人心累是吧。不仅如此,要求你做这个、做那个的人也是,这样的人似乎以为“我的心情是变好还是变坏都是你的责任”,对方感到被强加了这样的“义务”,于是会小心翼翼。

为了成为让人放松的人,需要由你自己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因为你自己的情感责任原本就不在于对方,而由你本人负责。而且,不承担自己的情感责任、把这责任强加给他人,这也是那个受伤的小孩干的。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小孩本应该从父母那得到他们给予的充分的爱、关心和照顾。然而,如果没有充分得到,小孩就会心理受伤,会感到自己是个无力的受害者、可悲的牺牲品。其原因在于,本来被父母温暖地爱护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们没有被这样对待,因而感到受到了伤害。因此,即使成了成人,但以前没有被充分爱护而受伤了的那个小孩依然还是个无力的受害者、可悲的牺牲品,于是试图让别人来背负让自己幸福的责任。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是成人做的事,可是他讨厌这么做,可能是感到这样的责任太沉重、自己做不到。于是,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叫着:“我不幸福是别人的原因,所以别人应该让我幸福!”

有时情不自禁想拯救别人

心中那个不被爱的、受伤的小孩在看到别人的不幸时,有时还情不自禁地想拯救别人。他们感到“让我幸福的责任在别人那里;同样,让别人幸福也是我的责任”,因此他们总是想拯救别人。这样的人的温柔总是有点强迫感在里面,因此对方即使亲切地接受,也不会有多开心。

这样的人的温柔,并不是真的为你,而是为了通过帮助他人来感到自己被需要,或者是为了被人感谢“多亏你帮我”才帮人的。这样的企图即使本人不自知,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的,所以即使他给予了温柔的举动,别人也不会有多开心,相反有时还感到沉重的压力。因此,与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人心累。

最好接受

不善于接受别人好意的人有很多。即使你出于纯粹的好意送礼物,他也顾虑重重:“不用这样子啊,真不用的。”或者即使为了答谢曾麻烦过他而邀请他吃饭,他也不肯坦然赴约。像这样不善于接受别人好意的人,大多也是由于缺少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的实际感受,因此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具备多少被人爱的价值。例如,即使在父母对你温柔相待时,他们有时也会伴随“你小时候我好好照顾你,等我老了,就换做你来好好照顾我”的想法。在这种想法下长大的人,会感到别人的温柔行为中一并伴随着回馈的要求,因此不肯坦然接受。

此外,在其他模式下,有人在童年时期就担负着父母关系不睦的调解员的角色,或者由于兄弟姐妹多因此担负着替代父母照管兄弟姐妹的责任。这样的人,如果不为家庭牺牲自己,就感受不到存在价值,因此即使长大成人,也重复这样的模式,容易总是为他人操心不断。这是因为,他们是在这样的感受下被养大的:要是像个孩子那样要人哄、要人宠的话,父母就不会认可其存在。在这样长大的人的内心中,有着必须当个“好孩子”的悲伤、寂寞以及怒气。

不仅如此,不善于接受的人,还有这样的想法:一旦允许自己接受,那么就会被惯得“想要更多、想要更多”,欲求无止境地涌现出来。因为怕这样,所以不肯被别人的好意惯坏——有时是这样的心理在作祟。

受伤的小孩总想隐藏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隐藏自己的缺点,想让人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人,相处起来让人心累是吧。此外,不承认自己缺点的人也是。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完美无缺、不肯坦诚自己的错误、僵化而不会变通,其原因也是童年时的心理创伤。孩子要是感到本真的自己没有被接受、没有被爱,或者不重要,就会特别悲伤、寂寞,同时会变得在意“我要怎么做,爸爸妈妈才会认可我,才会爱我?”

“如果我是个开朗、活泼、精神的孩子,就会被认可,要是我弱小或者没精神,就会被拒绝”,那么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时就会装出一副开朗活泼而且还很精神的样子,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还时不时相信“必须时刻开朗活泼并且看起来很精神”。同样,感到“成绩好的话,父母就会认可我”的孩子特别在意成绩、学历,长成大人后,还依然感到“必须让别人认为我头脑好而且很优秀”。即,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反反复复的模式,成人后依然在与他人之间反反复复。在这样的模式下面,隐藏着父母没有认可本真的自我的心理创伤。这样的痛苦越激烈,越倾向于向别人隐藏自己认为是缺点的那一部分。

同样,感到因为某事失败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落感。其原因在于,在他的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爱,而这对于那个孩子来说是不可承受之恐怖。因此,承认错误变得超级困难。

想攻击他人的心理

用自己狭隘的道德基准来衡量他人,批判他人,“那家伙太差劲”“那人不行啊”,这样的人相处起来也是让人心累。而且,容易涌起对他人的批判心、批判性想法的人,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也是其根本原因。

婴儿又不是带着道德规范出生的,比如“勤勉好,不得懒惰”“只工作的人太无趣,不会玩的人不行”“会学习的人了不起”“男儿当自强”等等这些规范、规则最初都是父母教的,之后才是学校老师、朋友等教的。此时,的确有孩子接收到“不管你是否遵守规范,我们都会从心底爱你的”这样的(无言的)讯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孩子接收到“你要是遵守我的规范的话,我就认可你、接受你,不然我就拒绝你”这样的强烈讯息。(www.xing528.com)

而且,越是强烈地感到“要是你不遵守规范的话,我就拒绝你、不爱你”这样的(无言的)讯息而长大的孩子,越容易在心底有本真的自我没有无条件地被爱的悲凉和寂寞以及对那样的父母的怒气。而且,在自己的情感、行动之中,只认可符合父母规范的那些,而十分恐惧、讨厌、否定除此之外的部分。这样的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将“要是不将大人说的正确的规范直接作为自己的规范接受的话,就没人爱我”这样的与父母之间的想法转移到学校的老师等其他大人身上,因此成为对老师特别顺从的所谓“乖孩子”。

越是这样子长大的人,越是强烈地执着于从大人那里接受的道德规范,而且,对不符合该规范的人感到怒气和轻蔑。可是,在这样的怒气和轻蔑之下,潜藏着只要不遵守大人的规范就没人爱的寂寞和怒气。这样的人对自身也是批判性的,不能爱本真的自己,相信“要是爱本真的自己并接受这样的自己的话,我就完了”。这是因为,从父母那接收到了“本真的你自己是个坏孩子。除非你照我们父母的规范那样来想问题、感受、行动,否则就没人爱你”这样的讯息。

其中,也有人努力不感受“如果不遵照父母的规范,就不会被接受”的难受感,认为“我是遵守‘正确的规范’的正确的人,接受这样的自己,并喜欢自己。”可是,这样的人,不过是相信“因为自己遵守‘正确的规范’,所以是个好人”,其实基本上也没怎么爱并且接受本来的自我。

受伤的小孩恶意地解释对方的意图

有人恶意地曲解对方的意图,周围的人感到“为什么他会这般恶意解读”“为什么这种小事,他都能那么生气、那么受伤”。这样的人,相处时必须得多留意。像这样恶意解读别人的意图也是那个受过伤的小孩在捣鬼。因为,如果感到“正因为是世界上最应该无条件地爱我并且接受我的父母,可是却没有充分地爱自己”,他们就会相信“别人没理由会爱我”。因此,相信“他人必定(也像我父母一样)会把我想得很坏吧”。

例如,也有许多人是,如果感到“父母认为我是个能力差的、失败的孩子”,则对此生出逆反心,努力相信“不是这样的!

我是个很有能力的孩子!”并以该逆反心为原动力,努力学习、拼命工作。可是,即使这样取得了成绩、实现了很高的个人成就,“我是不是真的是个失败者”这样的童年时期的恐惧依然残留在心中。因此,即使是别人无恶意的言行,也会将其恶意解释为“那家伙认为我是个失败者!”其实,认为“我是个失败者”的是自己,可是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选择不幸

有时,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还会在内心深处对伤害了自己的人(比如父母等)叫喊:“你把我伤害至此!请你明白这一点!向我道歉!你得补偿我!”而且,那个受伤的小孩感到,如果宽恕了那个伤害自己的人,自己也获得了幸福,就必须放弃“希望终有一天他能够明白,我曾被他伤害到何种程度,受到过多大的损害”这样的希望。例如,认为“如果我一直这样不幸下去,那么父母有天知道了他们曾伤害我多深,就会道歉‘原谅我,以前你是对的,错的是我们’,并且会爱我的吧。可是如果幸福的话,就必须永久地丢弃这样的期望”。因此,拒绝诸如“宽恕别人”这样的话语、想法,认为:“原谅这件事,说做到就能做到吗?”

如上面介绍的,我们心中那个童年时期起受过伤的小孩采取令我们不幸的看法和想法,说出让我们不幸的话语,做出让我们不幸的行为。

未愈的失去重要他人的悲伤

关于让人心累的原因,除了童年时期感受到的“没有无条件地被爱”的感觉之外,有时还存在其他心理创伤,比如“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尚未被疗愈,比如喜欢的人离开了人世,与恋人分手,如果这样的悲伤未被疗愈而在你内心深处不停地翻江倒海,那么别人跟这样的你相处时就很难放松。在这样的情况下,疗愈失去重要的人的悲伤非常重要。因此,告诉你疗愈失去重要的人的悲伤的四个方法。

方法1:与人对话

与人谈起与失去的某人有关的感受以及回忆,对于走出悲伤而言非常有帮助。此时重要的是,对着能够认真倾听你诉说、并能够懂你的人来说这些。相反,对那些说:“别说这么灰暗的话!别啰唆了,去喝一杯如何!”不肯认真倾听你说话的人对话,几乎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请跟那些认真倾听你说话的人说。此外,别勉为其难地说,而且得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说。请与那些尊重你的节奏、不勉为其难地让你说东道西、认真倾听你的人对话。

方法2:仪式感

为了疗愈失去重要他人的悲伤,仪式非常有帮助。例如葬礼是为了帮助从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中重新站起来而进行的,未亡人们在葬礼上极度悲伤,在葬礼后立即回归正常生活。扫墓也是有益的。此外,诚心诚意地处理掉从此人那里得到的物品,到有回忆的地方去对回忆说“再见”,对那人写信然后烧掉或者放在水中漂走,只要不是太难受得受不了,那么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方法3:想哭就哭

哭泣是为了促进心灵的净化而赐给我们的一个出色的道具。有人认为“哭泣是软弱的标志”,但这话说反了,只有缺乏感受悲伤的力量的人才会避免哭泣。感受到悲伤而哭泣,这是力量的标志。

方法4:咨询和德马蒂尼方法

为了疗愈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求助心理专家是相当明智的,对着理解你的悲伤并认真倾听的咨询师诉说是非常有益的。此外,上一节介绍过的德马蒂尼方法也非常有效。感觉到心中失去了的那个人依然栩栩如生从未离开,所以长年的悲伤只需几个小时就消除了,而且,能够从失去重要他人的体验中得到成长。

你受伤不是因为你自己有错

本书进行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以及“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但是,你受伤不是因为你自己有错;你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不是。

为此,心理咨询师应运而生,他们有时还使用临床心理师、心理治疗师等头衔。心理咨询不是针对“异常人士”或者“病人”的,而是为了疗愈任何人心中都存在的伤痛。为了疗愈心中的伤痛,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个人意识的力量终究是不够的。其原因在于,心中伤痛的中心地带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意识区域,而是被限制于自己察觉不到的无意识区域。若非被限制于无意识区域,你就会经常性地感受到强烈的寂寞和怒气,痛苦得难以自拔。

可是,正因为心理创伤被这样限制着,才不会被疗愈,而是像刚才看到的那样,可能会产生如下所述的各种症状及重压,结果,你成了让人心累的人。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症状、重压的根本原因,心理咨询才存在的。比如,我为了自己内心的疗愈和成长,迄今为止接受了各种心理咨询。有的是对话式的,有的是使用身体形式的,有的是哭泣、大喊或者怒吼形式的,有的是静躺形式的……然后,现在我作为援助他人的职业人士,主要践行对话式的个人咨询和德马蒂尼方法这两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这二者。

对话式的个人咨询

对话式咨询有各种流派及手法。就我践行的对话式咨询而言,来访者每周都来,自由地谈及想说的任何内容。对话式咨询是一个这样的心理咨询:“不论对方说什么,都不作任何评判或者批判,只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时间的,这感觉似乎是心灵的星期日那样,可以将它比做身体的健康方法。如果持续给身体提供高质量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那么,通过我们体内的自愈能力,有毛病的地方会逐渐被治愈,弱小的地方强大起来,逐渐变得健康。

心灵也同样如此。定期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面,交谈想说的任何内容。而且,越能建立起信赖关系,那么就越能有想说的内容。通过倾谈这些,你自然而然地变得与你自己的内心合拍。于是,你能够发自肺腑地清楚你自己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你又是怎么想的,心中的重压、苦楚到底来自何方,自己到底想干些什么,等等。与此同时,能够更温柔地与自己共情并理解自己,于是深重的伤痛被逐渐治愈,心灵逐渐变得阳光开朗。

德马蒂尼方法

对于解决心理苦楚从而成长而言,德马蒂尼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方法,它是被称为“现代哲人”的美国人约翰?德马蒂尼博士提出的。德马蒂尼方法几乎对所有的心理苦楚都有效,例如,与人相处时感到紧张、劣等感、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的不顺及苦恼、过去的难受体验、罪恶感、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与病情或残疾有关的苦楚、工作没干劲、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而活的存在感和充实感等。德马蒂尼方法除了解决掉苦楚之外,对于帮助阳光开朗的成功人士获取更大的成功和幸福、进一步发挥潜力,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践行方式是,回答推动者(咨询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些迄今为止你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获得对人、对事、对自己迄今为止从未想过的实际感受。由此,例如对生过气的人、害怕过的人满是爱和感激,心中的负担和苦楚也消除了。于是,该对象以迥异的态度待你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此外,如果着手应对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伤,那么你将会感受到失去了的那个人还在你心中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将感到那个人离别后留给你的珍贵的礼物也依然长存在自己心中。因此,失去重要他人的痛楚再也不复存在,反而会从心底涌上感激之情,因为你曾与那人在人生的某一时期一起生活,因为那人的离别给你留下了珍贵的礼物。

而且,用德马蒂尼方法的话,基本上一个会话就能完结一个问题。迄今为止接受过我的德马蒂尼方法的人士有如下感想:“约三十年的无力感、无价值感烟消云散了。”“这么短时间消除罪恶感的体验还是头一次呢。”“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我对一切心存感激。现在的我能够实际地感觉到什么也不缺。”“我带着厌恶自己的难受长成大人,可是,头一次变得想把自己看得重要些。”“我终于明白,正因为这些巨大的失意,我才得到了重要的领悟。真的好感激。今后的人生也将努力度过。”“仿佛心中阴云散去,蓝天一望无际,这就是重生啊!思维和身体都变得活力满满了。向在人生的重要方面有问题的人士郑重推荐。”

在网上搜索“德马蒂尼方法”,联络推动者中的一员,让专业人士帮助你的疗愈和成长是极好的。推动者活跃在全国各地。

咨询师都是好说话又温柔的人

烦恼的真正根源存在于意志力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即使自己努力做些什么,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或者白费气力。此外,即使去听演讲,或者自学心理学,也解决不了内心深处的问题。因此,咨询心理咨询师、德马蒂尼方法专业人士是有意义的。

但是,虽说如此,也会像以往的我那样,对会见咨询师心存抵触:“这点烦恼就去咨询会不会太奇怪了?”“要是我说一大通也没人懂我,还以为我是个‘奇怪的人‘的话,可怎么办才好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要是想不起来说什么的话,该怎么办才好呢?”其实,如果是去跟职业咨询师对谈的话,完全不需要有这些顾虑。见到咨询师时,只要有想说的话,自由地倾谈任何内容都行,烦恼也好,日常陈芝麻乱谷子也好,什么都行,要是不想说,那也没必要没话找话。如果觉得我第3章为止介绍过的、成为让人放松的人的方法还不够,或者虽然那些方法有效可是还想成为相处起来能让人更加放松的人,获得心理专家的帮助来治愈心理创伤是非常有效的。

怎样选择咨询师?

所谓咨询师,有与自己合拍、不合拍的分别,咨询还分为好几个流派,哪个流派好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因此,作为选择一个好咨询师的方法,可以让接受过高质量咨询的熟人那里直接推介咨询师。此外,如果是个即使收费稍高一点,也依旧日程繁忙的咨询师,那极有可能是个具有一定援助能力的咨询师。

此外,咨询师是否繁忙的大致判断之一,可能是取得预约的难易程度。比起任何时候都能拿到预约的咨询师,需要等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咨询师可能更受欢迎。虽说如此,这些不过是大致判断。免费相谈设施、低收费的设施里也有优秀的咨询师,即使是收费高的咨询师也可能不适合你。此外,关于咨询预约的拥挤程度,越是一周开业时间短、一次咨询历时长的咨询师,即使来访者人数少,也立刻就把预约填满了。相反,每天长时间开业的咨询师以及较短时间就结束咨询的咨询师,即使来访者多,也容易取得预约。(此外,短时间结束咨询的职业咨询师不一定就比进行长时间咨询的咨询师优秀。)

咨询师适合不适合自己要见几次才会明白。我认为最糟糕的是,以不知道哪个咨询师好为口实,持续地逃避咨询。人生谁都不能保证百分百,只有尝试着去做,才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可能性。如果与咨询师会面,一起努力了一阵子,可是觉得没什么好结果,那么可能换个咨询师会好点。此外,对于各位来访者,我作为咨询师认为,心中决定解决掉苦楚的原因、并认真为此努力的人得到好结果的概率更高。

相反,越是欺骗自己“问题不解决也没什么,原本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抱着“嗯,试一次吧”这样的暧昧的态度尝试,拜托咨询师——“请咨询师帮我(救我)”,越可能进展不顺。因此,真心希望你抱着“获得咨询师的支持,认真应对问题,并解决掉它”的决心,认真投入其中,这样,人生会变得好许多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