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还是音乐景象?

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还是音乐景象?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中“中国乐谷”作为一种萌芽,原有的工业空间正在不断演替,现在不能简单判断产业集群中孕育音乐景象是否成功,需要未来进一步探讨,但是确实提供了一条音乐景象产生和产业集群升级或转型的路径。同时,与“中国乐谷”音乐景象的主体能动性的消费导向相结合是一个重要方向。而粉丝驱动下的音乐景象,也为企业的这种转型带来了直接的市场。而中国背景下,乐谷音乐景象的再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还是音乐景象?

从整个区域发展层面看,东高村镇工业空间的演替,从景观层面考虑,是一种乡镇工业集聚区向音乐景象的转变。案例中“中国乐谷”作为一种萌芽,原有的工业空间正在不断演替,现在不能简单判断产业集群中孕育音乐景象是否成功,需要未来进一步探讨,但是确实提供了一条音乐景象产生和产业集群升级或转型的路径。

在产业集群中孕育音乐景象有其优势,但更多的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从文化形式上看,从以提琴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到音乐文化的转变,以及音乐节等音乐文化活动的产生是表面现象,深层结构在于这种文化形式是否具有地方根植性和批判性。对这种产业集群作为文化制造产品的集合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本质上适合作为以音乐为代表的文化批判对象,在产业集群中孕育这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批判文化具有一定的先天优越性,而以乐器决定音乐类型,进行产生将本地民乐与古典音乐融合的音乐地方根植性也是产业集群内部可以尝试孕育的结果。但是,文化形式终究由景象的主体生产,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经济赢利性的追求,注定对音乐景象的文化生产表示不解,甚至会产生对音乐节形式的排斥。如在调研中许多企业主都表示:

“政府花了2 400万办的音乐节(指的是2011年4月30日至5月1日举办的首届中国乐谷国际流行音乐节),都是浪费钱,说是来了4万人,但是实际上10 000人都不到……花了150万,3小时,开个专家研讨会(指的是2011年4月21日举办的“北京平谷区域发展国际论坛”),(专家)都说平谷好,但是实际效果一点没有……把这钱投到企业这边,钱都是见响的……”(LYD)

“……(现在)企业不景气,工人贵,工厂间还竞争工人;乐谷建起来,工厂变多,工人就更贵了……”(LHL)

“……目前地都还没有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事……”(LBC1)

甚至有这样悲观的看法:“乐谷很可能弄不起来……”(WLS)

不过产业集群升级也给音乐景象孕育带来了可能,企业生产制造环节从该区域外迁,发展附加值高的其他产业环节,其他类型音乐企业的进入也可能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与“中国乐谷”音乐景象的主体能动性的消费导向相结合是一个重要方向。而粉丝驱动下的音乐景象,也为企业的这种转型带来了直接的市场。对此,在空间上原有企业外迁后的厂房可以变成音乐景象所需的正规音乐场所,而企业寻求转型而建设的如咖啡厅、酒吧等非正规交流场所,也为音乐景象的空间塑造和主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所。(www.xing528.com)

在谈到这种从产业集群向音乐景象的升级,对提琴技艺传承带来的影响时,企业主普遍表达了乐观看法:

“……能促进传承,促进大家交流合作进步。”(LHJ)

“……肯定会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来,促进竞争。”(LBC1)

“……乐谷建起来促进技艺进步。”(LYS)

“……促进招商引资,技术进步,是好事。”(LLL)

当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文化形式保持一定容忍态度时,需要的是在音乐景象发展前期,自上而下地帮助引入产业集群时期欠缺的如作曲、歌手、DJ等音乐生产者以及音乐生产的中介者,进而以自下而上的姿态来服务“粉丝”,而不是与企业夺利。不过,正如Blum探讨的景象终究作为与时尚的绑定物,会随时尚消亡(mortality)(Blum,2001),那么非正规的音乐景象是否又能转化为某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呢?佛罗里达研究了1970年到2000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下美国从音乐景象到产业集群的过程(Florida et al.,2010),显示了在美国背景下的这种可能性。而中国背景下,乐谷音乐景象的再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同时,这种音乐产业集群中的音乐景象,应该在其再转化为产业集群方面,比之过往的非正规的音乐景象具有先天优势,如果成立的话,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循环演替的关系,或者原本就是一种共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