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生产组织结构
从东高村镇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乐器制造形成了大中型企业与小作坊协作生产的组织结构。总体来看,乐器制造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大型企业的龙头主导作用明显,作为最大生产企业,华东乐器占全区总产量的比重达66.67%,而整个行业的前三位企业集中度CR3达到了86.67%。与此同时,大型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形成了150余家提琴零配件手工作坊。因此,区域内乐器制造基本形成了以HD、QQY等企业为中心,以众多手工作坊为支撑的产业群(表4-5)。
表4-5 东高村镇乐器制造市场集中度分析
2)大型企业文化替代区域文化冲动
可以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东高村镇已经形成了以HD乐器厂和QQY乐器厂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主导模式。从调研过程看,HD乐器年产量达到20万把,占全镇产量的2/3,年产值7 000万元,人均年产量为200把。公司以普及琴为主,高档琴的比例达到15%,年增长5%,目前已经形成“培训指导——大户集中收集——农户加工——公司组装”的区域生产分工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HD乐器外包规模已经很大,在公司工资发放中,厂内工资和厂外发包工资月发放额分别为60万元和50万元。因此,HD乐器现在主要控制材料、喷漆、组装和商标销售环节,带动相关下游产业包括泡沫厂、辅料厂等。同样,QQY乐器厂尽管规模上小于HD乐器厂,年产量4万把,年产值为2 000万元,但主要以中高级琴为主,目前公司产品结构中1/3为中高档琴。企业生产的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以琴盒为代表的核心部分由企业自己生产,一些零配件外包给东高村镇内的中小企业或作坊,而其他一些如五金支架等配件则需要从江苏购入。
两大企业带动了东高村镇内其他中小企业、零部件等工厂的发展,但是两大企业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和作坊最大的问题是引起市场无序竞争,最终阻碍整个东高村镇提琴产业的发展。按HD乐器厂负责人的说法:
“这些企业规模小,在市场上随便报价,弄得整个市场价格混乱,一个琴不到一百,几十都做。”而QQY负责人也认为:“目前镇内竞争也很激烈,那些中介(国际购买商)充分利用乐器制造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造成生产者相互压价、购买者操纵市场的格局。而且小的作坊逐渐发展起来,也可以达到月生产100~200把琴的规模,价格混乱,对大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在对此现象的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大企业都有兼并中小企业,将自己企业替代成为区域标志性企业的冲动。按照HD乐器厂负责人的说法:“就应该扶持大个,把我们一家,或者两到三家,比如QQY和SX做大。”
他还提出具体措施:“其他的厂子,准备在明年全部收购,比他原来那些小厂卖的琴还贵,原来这些人卖150的,我现在155收购它,这样他们也不用去别的地方,就在本地帮忙做,如LYS工作室,我亲弟弟,现在每年保稳挣个20几万没问题。”
从技艺发展的角度看,大企业选择将生产工艺进行展示,并建设提琴体验馆,以此促进高档琴的销售,并提出建设“具有高品位文化内涵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平台。该平台的内容主要由‘三中心一平台’——设计研发中心、交流展示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交易服务平台构成”。目前,已经建成“提琴文化体验馆”“提琴交流展示中心”和“音乐厅”,可以承担提琴产品展示和技艺展示等功能(图4-11)。
这种技艺展示景观更新的背后,在于HD乐器负责人认为自己的提琴技艺才可以代表整个区域。“现在东高村镇的这些提琴企业,全部都和我有关系,80%都是从我厂子里面出去的,技艺基本都是我那学的。”
因此,他提出:“我们企业现有的提琴文化观光体验馆,经扩大规模后可以成为整个‘中国乐谷’的核心区;再把收购的那些中小企业,改造成为技艺体验分馆,有的是琴弦,有的是琴盒……”
作为区域技艺传承的源头,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留下大企业本身,对中小企业及作坊进行改造,将大企业自身的工艺立为本区域的技艺标杆。但是,大企业自身标榜的技艺未必就是最好的工艺。
3)中小企业的期盼
尽管中小企业主都承认“大厂对初级技艺的传承还是很有用的,毕竟大家都是大厂子出来的”(LLL),但至少在中小企业看来,大厂的技艺并不代表一种好的提琴工艺。在以下访谈过程中,几个中小企业主对大企业的技艺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赞同:
“大作坊流水作业,基本无技艺可言”(LHJ);
“大厂做的都是‘垃圾’;他们的好琴都是外包给我们这些‘作坊’做”(LBC);
(www.xing528.com)
图4-11 平谷区东高村镇区HD乐器厂
“HD(乐器厂)就是挣钱,技艺方面没什么可取的”(LHL)。
以LBC提琴制作室的负责人为例(图4-12),英国电视台对他进行了长达24小时的跟踪采访,他在24小时内可以一个人制作出一把出色的小提琴。《南方都市报》也对他进行过专访。他自己表示:
图4-12 LBC提琴制作室
“(我的)技术可以和大师级的一起比,48小时内肯定比他做得快,而且声音不比他差……以前北京一个高级工程师的琴坏了,让我给他修,我修完了,就自己模仿做了一把,后来那把琴有老外出5 000马克(德国在使用欧元之前的货币单位,兑换人民币价格在1∶5左右)来买……郑荃老师(中国提琴制作大师),还有他孩子、徒弟都是自己的好兄弟。”
不过,即使有了高超的制琴技艺,由于受制于规模,并没有太多人愿意来学,目前“这个农家院里的提琴作坊只有她和丈夫刘宝成及大儿子三人”(孙涛,2009)。
其实,中小企业也是愿意扩张的,但是都提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政府不扶持,没有场地扩张不了”(LHJ);
“扩不了,没地方,政策不扶持我们这些小的,只扶持知名度高的大厂”(LHL);
“政府对小个体的支持力度不大,对大厂子有优惠,小厂子没有……大厂子政府有给补贴,小厂子一分没有”(LBC)。
也有中小企业主则认为,“扩大规模后无法保证提琴的质量,做琴这东西主要靠手艺保证,是手活”(LLL)。这与大企业凭借提琴机械生产工艺,试图扩大生产规模有明显的不同。
中小企业及作坊应该是东高村镇提琴工艺的重要补充,按当地人的说法是提琴制作的“土办法”,如用晒衣服的木夹固定胶合好的琴板(图4-13)。
图4-13 小型提琴作坊用的土办法:用晒衣服的木夹固定胶合好的琴板
但是现在中小企业在抱怨政府的不支持外,也担心如金融危机等的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小作坊造成影响。如金融危机时期,海外销路的大幅缩水,使主攻外销的东高村镇提琴产业遭遇浩劫。“最艰难的时候是去年10月到今年3月,这期间我们没收到一笔订单。”GGS回忆道。而大中企业则“低价抄底了一些难以支撑的小作坊”(ZLQ)。
中小企业对风险抵御能力的不足,以及自身规模的限制,使得单纯拼产量的方式既容易导致工厂倒闭,也容易使得工厂倒闭后技艺无法传承。中小企业希望自身可以作为独立的提琴工艺传承点留下,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成为提琴机械制作工艺之外的重要补充。
中小企业希望扩大规模,传承技艺,并寄托于政府加大对中小型的提琴工作室的扶持,担心政府进行“中国乐谷”建设和大提琴企业会将自己挤走,以至于有企业主认为“年纪大了不想因此负债留给孩子负担,他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吧”(LBC1),提琴工艺的传承这时被认为是一种“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