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规划师为政府所做的规划,更多的是体现政府的意志,但是前后规划思路的转变也反映了区域转型的需要。在2010年提出“中国乐谷”(第二时期末)之前,关于器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图4-9),是延续过去产业集群升级的思路,在现有核心圈层制造业外迁的基础上,逐步将现有核心圈层向原本的配套圈层转移,整合“创意设计(研发)——制作加工(及工业旅游)——音乐制作——演奏演出——展览销售”等环节的耦合式产业价值链,并辅助以附加价值高的、与乐器制造产业及各环节具有直接的产品、技术关联的关联圈层,以及附加价值高的、对乐器制造产业各环节具有带动性的关联圈层。
图4-9 器乐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思路
(www.xing528.com)
图4-10 “中国乐谷”规划思路
现有“中国乐谷”的规划思路(图4-10),则是紧紧围绕“音乐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一定位,以音乐展示、音乐制造、音乐教育、音乐传播、音乐养生、音乐演艺、音乐交易、音乐观光等为主体,以集约化、集成化为手段,将音乐从听觉艺术转变为视、听觉艺术,将产业从传统制造型转变为生产服务型,成为“一业带百业、音乐汇百艺”的创新园区。从规划布局上看,“中国乐谷”依然根据生产功能导向,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音乐产业区、音乐主题教育娱乐区和服务配套区。[1]
总体而言,Currid理论中的非正规商业设施得到了重视,因为以咖啡屋、酒吧、小餐馆等为代表的非正规联系领地,起着一个不一样的联系节点作用(Currid,2007)。但是目前规划师在考虑整体工业空间的演替,更多的还是以生产功能区为导向来进行空间布局。而假如从“中国乐谷”的发展角度看,空间应该是生活化的,而非生产化的,亟须规划从传统的生产功能导向,向生活导向变化。实际上,如果真正按照这样的规划思路打造下去,即使是“中国乐谷”,也不过是一个提琴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只是在“乐谷”更为丰富的内涵下,集群内部制造业产品更为丰富,整体产业链条更加完善。而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很可能导致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不断升级的提琴制造工艺,仅仅变成陈列在博物视听馆中的展览品,或者整个提琴工艺仅仅成为某一个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