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工艺在形成期已经出现的传承问题,在转型期得到重视,一方面表现在专业制琴机构或音乐院校的介入。过去在文化生产模式下,东高村镇的文化产品形式更多是销往国内外的提琴,但实际上做琴的人很多也是弹琴的,有时也作曲,但是都是出于制琴试音的需要,更多的以经济效益形式出现,而不是文化形式的传播。正如受访人LBC所说的:“会做琴的不一定会弹琴,但是懂弹琴的做琴人做出来的琴一定好!”
在问及受访人关于制琴与弹琴的关系时,受访人往往都表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受访人LHJ也表示:“可以和拉琴的人讨论什么样的声音更好;和做琴的人讨论怎么把声音做好。”
受访人LYD还在厂里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教制琴人演奏,提高制琴人的乐感。这种以乐器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文化生产形式,显然不是传统音乐景象理论中所孕育的,而在产业集群中孕育的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音乐文化形式,却也在无形中创造了独特的以地方生产的小提琴来演奏中国民乐的地方性音乐文化形式。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教师LSQ所言:“这里制琴的人能用小提琴拉上两曲地方的民谣,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毕竟小提琴往往被视为古典音乐的范畴,但是这种音乐形式的反串,别有一番韵味。”
另一方面,政府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点。为了培育整个平谷的音乐氛围,平谷区政府每年拨款5万元用于重点进行200~300名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教育,并在平谷区三所中学内开设提琴课。这不仅可以提高平谷区青少年的音乐素质,同时也为平谷区提琴产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当地企业与本地的中小学签订了协议,设立相应的学琴班,企业还给中小学赠送相应的琴具。而在制琴方面,东高村镇内的大旺务村小学和东高村小学都开始教授简单的提琴制作工艺。在中学方面,推出“平谷音乐百人计划”,鼓励大家学习音乐。而原来平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专门的提琴制作培训班,由小提琴制作大师郑荃及其弟子定期教授。第二职业技术学院则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中央音乐学院在“二职”入驻,成立专门的音乐院校。(www.xing528.com)
音乐学院和政府的介入,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往往是间接的,至少在目前还未显现出效果。由于这两者重在整体音乐氛围的塑造,其目的是在为“中国乐谷”未来的发展造势,同时将原有的制琴工艺“放大”为“整个音乐领域”,从“制琴”转变为“学弹琴”,这对制琴工艺的有效传承影响力有限。比如,即使是小提琴制作大师郑荃在东高村镇开技艺提升培训班,大部分负责人都表示“不会去”,有的甚至表示“没听说过”。
LYD说:“都认为学不到什么,因为这种东西靠悟,很多学的人现在连基本工艺都不花时间琢磨,光想着一步登天,好像大师一教就什么都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