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企业大量外迁,工业用地腾退
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外迁,使得原有工厂厂房和工业用地腾出,并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根据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89年,北京市工业布局呈现城区密集,郊区散乱的局面,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占整个城区土地面积的19%,全市30%左右的企业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全市56.8%的市属工业企业分布在占全市面积1.9%的规划区内,都市区外缘和远郊区县企业数较少,布局分散。”(郑国,2005)而其后随着《北京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北京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北京市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迁。有数据表明,1985—1997年北京市区因工业搬迁而腾出用地59.23公顷,其中中心区41.78公顷(占70.54%);而1995—1999年,市区因污染扰民工业企业搬迁而腾出用地就达171.8公顷(冯健等,2004)。
同样,根据最新一轮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北京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面积由2003年的8 246万平方米减少到3 46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从13.1%下降到4.5%。而腾退出来的这些工业用地,很可能被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道路广场、绿地等用地类型所演替。其中,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绿地占地比例的提高反映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宜居环境要求的提升。而在产业方面,从2003年到2020年规划用地面积增加的是商业金融用地,许多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都很可能被其所替代(表3-6)。
表3-6 2003—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续表)
在这些外迁的企业中,以首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则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看。根据2009年首钢年报数据,首钢搬迁后将腾退出的工业用地面积共计862.81万平方米,其中主厂区668.22万平方米、煤泥坑地区16.22万平方米、铸造厂区23.32万平方米、二通厂区84.19万平方米、一耐厂区16.13万平方米、钢渣厂区19.66万平方米、二构厂区35.06万平方米。
这些腾退后的工业用地如何进行用地类型的转化和再利用,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书认为的实体空间的变化。在此之上,其他产业或者用地类型的转换对原有叠加在工业空间之上的社会文化空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本书亟须解决的问题。
2)北京开发区进行清理,园区用地不断整合
北京开发区由于可以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往往是工业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应经济规模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3年7月18日和30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和《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一律暂停审批新设立和扩建各类开发区。2005年8月,国家开始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清理整顿,并颁布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对设立5年以上、入区企业少、开发面积不足已批准规划面积20%的开发区予以撤销;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开发区予以撤销。其中,特别强调对地处同一市、县且相邻的开发区应予以合并;对城市远郊区、县及县级市已建开发区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原则上保留一个开发区。200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对2005年1月1日以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用地要逐一登记造册,国土部将组织核查,发现违法批地、用地的将严肃处理(李蒙,2007)。(www.xing528.com)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也开始了开发区的撤并过程。2004年以前,北京原有470个各类开发区;截至2004年3月,北京向国土部申请保留28个开发区,规划面积为40 843.36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31 150公顷),市级开发区18个(8 394公顷),市级以下开发区7个(1 299公顷)(北京市发改委,2006)。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裁撤各类开发区共计442个,分布在全市4个城区和10个郊区县,由清理整顿前的470个减少到28个,撤销规模达到总数的94%,核减规划面积46 768公顷,占原有规划面积的53.38%。而到2006年年底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撤并,从28个减少到19个,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面积由27 050公顷核减为23 252公顷,并将中关村二级园从11个合并到8个,突出主导产业和园区特色。
从表3-7中可以看出,2005年北京市开发区统计个数还是28个,到2006年变为19个并延续至今;整合后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稳定在300多平方千米;无论是累计招商项目企业个数,还是累计招商项目总投资都相对稳定;而工业总产值则稳步上升,从3 748亿元增加到6 169.5亿元,实现了64.61%的增长。
表3-7 北京市开发区基本情况(2005—2010年)
总之对工业区的“停清撤改”,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原有的以工业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的开发区土地被大量腾退出来,被转化为其他产业用地。整合后的开发区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产业也将进一步进行升级改造,从原有的“引资”变为“选资”。其中,区县以下级别的开发区基本被撤并,这就使得过去遍布的乡镇工业开发区工业空间也存在演替的选择。本书要研究的案例“中国乐谷”就是在原有的东高村镇工业开发区的基础上演替而来的。
3)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园区升级方向
现阶段,北京工业区整合后的产业升级,一般有两个主要方向:
一是申请高新技术园区。典型代表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各个分园,具体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通州园、石景山园、雍和园、亦庄园、电子城、大兴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10个子园,本书中要研究的案例中关村普天德胜园正是其中之一。[2]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北京市于2005年年底正式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2006年4月,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2006年10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专设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资金规模5亿元,重点支持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聚和辐射带动效果日渐明显,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2006年12月开始,北京市先后评选出第一批10个、第二批11个、第三批2个和第四批7个,共计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表3-8所示。可以发现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11个是在原有工业园区或者工厂基础上并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演替的,占到全部集聚区的36%。本书中要研究的案例中国(首钢)动漫游戏城、DRC、中国乐谷都是其中的代表。
表3-8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及其与工业园区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