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企业外迁的优化措施和实施方案

工业企业外迁的优化措施和实施方案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6 1985年、1996年、2001年北京工业单位不同环路比例变化图从2004年、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统计范围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工业企业的外迁。总体上,北京城区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四区向外迁移,从1985年内城四区占据城区工业企业总数的51.14%缩减至2001年的13.18%,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则成为承接内城四区工业企业外迁的重要拓展空间。

工业企业外迁的优化措施和实施方案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市工业企业的迁移产生了影响。为了研究北京市工业企业的迁移情况,由于涉及的时间序列较长,且为了保证调查数据前后一致、具有可比性,将整个时间序列划分为2001年(含)以前和2001年以后两个序列。其中,2001年以前采用的是1985年、1996年和2001年三个时期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北京);2001年以后则是采用北京市2004年第一次、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

1)按环路变化情况

北京城市道路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目前,北京城区道路网络系统由6条环线、8条主要快速放射线和若干条辅助放射干线组成,基本形成了建国初期规划的“棋盘式、环路、放射路”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张晓东等,2009)。其中,环路是北京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的最明显标志。本书将两期数据统一起来看,从表3-4可以看出,三环以内以及三环和四环之间企业数量经过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截止到2008年,无论哪种统计口径下,数量都不超过2 000家,除一些企业消亡外,可见有众多企业都选择外迁至四环以外。从图3-5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从1985年到2008年,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的比例逐渐降低,从60.91%降低到5.21%;而三环至四环之间工业企业的比例则经历了一个从16.16%到22.97%的逐步提升,又下降到5.45%的过程;而四环以外工业企业的比例则不断提升,从22.92%上升到89.33%,成为了北京工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地。

表3-4 北京工业企业不同环路数量变化表
(单位:家)

注:1985年、1996年和2001年来源于北京全国工业普查数据;2004年、2008年为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工业企业单位法人,统计口径要大于前三期。

图3-5 北京工业企业不同环路比例变化图

由于数据来源的不同,从前三期数据中可以看到统计的是1985年到2001年的数据,北京城区三环以内的工业企业数占城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其中二环以内下降的幅度明显,从40.18%减少至9.89%(图3-6);三环与四环之间的工业企业数占比小幅提升;四环以外的工业企业所占比例显著增多,由22.92%增加至52.83%。总体上,北京城区的工业企业不断向四环以外地区迁移,为内城的更新与发展置换出必要的空间(袁洋,2011)。

图3-6 1985年、1996年、2001年北京工业单位不同环路比例变化图

从2004年、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统计范围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工业企业的外迁。数据统计中将“二环以内”范围扩大到“三环以内”,原因是二环以内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工业企业;而在“四环以外”的基础上又仔细统计了“四环与五环之间”和“五环以外”两个范围,原因在于大量工业企业迁移到“四环与五环之间”。从图3-7和图3-8中对2004年、2008年两期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地理位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五环以内的三个圈层工业企业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五环以外企业则有上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在五环以外上升的数量(842家)比工业企业总数上升的数量(566家)要多,这是因为规模以上的企业往往需要更大的土地范围,因此,从内城向外迁移的比例要大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迁移。

图3-7 2004年、2008年北京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变化图

3-8 2004年、2008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变化图(www.xing528.com)

2)按行政区变化情况

从表3-5中可以看出,1981年到2008年北京市各个区域新建企业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上升幅度最小的则是远郊的五个区县。具体到四大功能区来看,从图3-9中可以发现,四大功能区中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增企业比例逐渐下降到10%左右,新企业往往并不首选在内城注册;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中新成立的企业数量增长份额逐步提升,从1981年的30%上升到2008年的60%;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中新成立的企业比例则逐步降低;同时城市发展新区新增企业比例较为稳定。

表3-5 北京1981—2008年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新成立企业数量变化表

图3-9 北京1981—2008年四个功能区新成立企业比例变化图

上述数据中,新成立企业包括二、三产业,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有学者根据三期全国工业单位调查数据,选取1985年、1996年和2001年三个时期北京市行业分类属于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蒸汽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统称为工业企业)的企业数据,研究范围限定为北京市内城八区(即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简称北京城区)。[1]通过初期数字化处理,在Arcgis中将三个时期的工业企业以点分布的形式描绘在北京城区地图上。从图3-10中可以发现,工业企业逐步由内城向外城扩张,在1985年时工业企业依然集中在内城四区,而到了2001年工业企业已经遍布城八区,尤其是海淀区、朝阳区已经成为工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地(袁洋,2011),这与本书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图3-10 北京工业企业在城八区占GDP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图

从图3-11具体来看,1985年到2001年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以下简称内城四区)的工业企业数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分别由16.26%、11.23%、9.77%、13.88%下降至3.78%、3.33%、3.02%、3.05%,其中东城区下降幅度最大;石景山区工业企业数的占比变化不大;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工业企业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分别由10.23%、23.65%、11.23%上升至23.43%、32.30%、26.53%。总体上,北京城区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四区向外迁移,从1985年内城四区占据城区工业企业总数的51.14%缩减至2001年的13.18%,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则成为承接内城四区工业企业外迁的重要拓展空间。

图3-11 1985年、1996年、2001年北京城区各行政区内工业企业数所占百分比

再从2004年、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首都核心发展区的四个区县的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出现了降低;而包括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内的三大区域中工业企业单位数量都有提升,数量增加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图3-12)。

图3-12 2004年、2008年北京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区县分布变化图

由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北京市工业企业出现了外迁,城市功能拓展区成为现阶段工业企业相对最为集中的区域,但城市发展新区是将来工业企业的集聚地。工业企业的外迁为工业利用类型土地的演替带来可能,大量腾退后的工业厂房面临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