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空间演替的探究与疑问

工业空间演替的探究与疑问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要回答的是工业空间在演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工业空间演替,是不是能留下东西?故本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对工业空间发生演替后的社会文化空间进行刻画、分析和评价,重点关注演替后留存不变的部分,并探讨其能否构成地方性的问题,与以往偏重于对工业空间演替后接续产业的选择或工业遗产的分析视角有很大不同。

多琳·梅西(Doreen Massey)将工业空间的变化视为一种社会的变化过程,认为工业的重振过程就是一个重塑社会关系的过程。她以英国工业为例,认为“当地经济结构可以视为一种‘层(layer)’积累的产品,每一轮投资都可以视为一种新层的叠加,在国际和国家劳动分工视角上,当新投资和不同的经济结构基础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方”(Massey,1983)。本书在此理论基础上,将工业空间的演替过程视为一个层累的过程。德里克·格里高利(Derek Gregory)认为,梅西的这个层累理论是在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基础上用马克思结构主义地理学观点讨论了不同层之间由资本投入与经济结构组成的叠加关系,但是却对每个层内经济与其他要素(other strata)的接合关系所言甚少(Gregory,1989)。这也就是本书要探讨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将每个工业空间的演替过程视为一个层,那么该层内空间上承载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简单地说,本书要解决的是在工业空间演替背景下,社会文化空间“变什么,留什么?为什么变?变得怎么样?”三个层次的问题。具体而言,要回答的是工业空间在演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工业空间演替,是不是能留下东西?都留下哪些东西?留下这些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谁来判断?判断留与不留的依据和标准又是什么?展开来看包括:

第一,工业空间演替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有什么变化?着重分析社会文化空间有哪些不变的地方(也可称之为“留”下的东西)?这些不变的地方是否构成这个地方的地方性(因为如果一直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那么地方的地方性就无法形成)?故本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对工业空间发生演替后的社会文化空间进行刻画、分析和评价,重点关注演替后留存不变的部分,并探讨其能否构成地方性的问题,与以往偏重于对工业空间演替后接续产业的选择或工业遗产的分析视角有很大不同。(www.xing528.com)

第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这是尝试回答演替的动力机制问题。究竟哪些因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作用,哪些主体又参与到整个变化过程中,并对这种变化和去留产生了影响?对此,本书尝试用结构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空间演替的动力机制问题,重点分析不同主体社会文化留存的结构化动力所在。

第三,如何评价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涉及工业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互动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工业空间演替后,地方性是否变化(削弱还是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针对于此,本书对工业空间发生演替后社会文化空间评价,是本书的创新点也是难点所在,以期改进过去空间评价过程中单纯将效益转化为货币度量的评价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