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学者从区域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律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系统性框架。比如向勇、喻文益(2007)在《区域文化产业研究》[3]中设计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它从区域文化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入手,指出应该建立区域文化资源的评估量表和象限分析,把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纳入可以分类整理和把握的框架中。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促进区域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的法治环境、良好的职业道德、畅通的文化商业体系、公平竞争的市场地位、不断扩张的市场规模等。必须把这些因素综合进行改善,才能推动区域文化生产力的健康成长。花建(2005)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成果中,[4]从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角度,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该成果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微观、中观、宏观三大层次。区域性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背景、国际影响等的特殊性,因而包括了四大能力:1.整体创新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而文化内容是影响千百万人的心理,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同的根本要素,这就决定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最宝贵、最核心的能力。2.市场拓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市场中占据更多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3.成本控制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4.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运转的封闭系统,它要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等支持才能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类,是诸多研究者关注和探索的前沿领域,特别是要放在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中来展开。祁述裕、殷国俊(2005)在《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5]等研究成果中提出:参照国外有关竞争力研究的通行做法,应该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并将上述五大要素具体分解为17个竞争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1.生产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2.需求状况系统,主要指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3.相关辅助产业系统,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的相关产业;4.文化企业战略系统,包括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5.政府行为系统,主要包括政府效率与信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政府创新能力、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www.xing528.com)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统计指标和评价框架,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操作层面上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领域。庄锴、王虹(2012)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中,结合了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对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提出了研究框架,指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际上是特定区域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所以,对它的研究应该确立一种符合规律的评价指标,即充分反映文化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的产业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现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潜在竞争力指标,以及在文化产业长远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和投资能力指标。[6]他们采用这一研究视角,采集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权威文献上的收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了对我国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宏观了解,同时提出针对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强调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注重对内生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培育。许立勇和王瑞雪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中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及采集分析系统研究”中,设计了“文化产业力(CY)”和“公共文化服务力(PC)”的二力模型,指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两个重要内容。该研究以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为案例,分析了文化产业等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因素,运用气泡图和四象限散点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统计指标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