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提供了新的人类—地理关系和新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视野,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1世纪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形成了空间事物和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所谓虚拟化的信息地理空间,这种区域经济系统的界线除了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成本等经济因素影响外,大大地跨越了物理空间和自然边界,以“在场、在地、在线”三种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文化组织和人才、文化活动以及网络标准和网络规则等技术方面的界定与合作。
而“区域软实力资源”也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有关研究者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对外具有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及消费者的能力,对内具有发挥区内各种资源、人才的作用,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区域文化、人力素质、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国际联系等。其中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国际联系是区域软实力的外部条件,政府能力和公共服务是区域软实力的运作框架,而区域文化通过塑造、发挥人力素质构成了区域软实力的基本资源。“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
文化产业发展依赖的区域文化资源,尽管是一种无形的要素,但是它一旦在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的背景上被激发起来,在政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框架内被动员起来,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被发挥出来,形成产业基础、市场体系、政策引导、人力资源的耦合效果,就会如阳光通过透镜形成燃烧点一样,激发广大国民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有能力开发这样的区域文化资源,和没有开发这样的资源,结果会大不一样。(www.xing528.com)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涉及两个内容非常广阔,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领域,那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对区域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根据2004年中宣部牵头,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等“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提出,并且以国家统计局名义印发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目前国家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基本上以这一定义和分类为基础。有鉴于此,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的重点,是根据文化产业三元合一的发展特点,研究文化产业与区域资源与开发模式、文化产业和区域战略设计与空间布局、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业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区域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合作及国际文化贸易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而成为当前文化产业研究中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前沿领域。
近年来,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一轮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等结合,越发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运用的效果。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波澜壮阔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引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将给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广阔的“机会空间”和“发展红利”。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与欧美国家不同,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化,并且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互为因果。中国城镇化推进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垒自由流动和聚集,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过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双转型,走人与环境、产业与生态、资源与效益协调发展道路的过程。这必将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何增强指出: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新一轮“城市更新”的探索。它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重点,从1.0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集聚”发展到2.0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融合渗透”,再进入到3.0时代的“以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辐射联动”,从空间层面到精神层面都为中国城市的有机更新提供了重要动力。[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