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一些对宏观层面和具体视角的研究成果。宏观层面的文献主要有胡惠林的《文化政策学》、[16]刘斌的《中国历代文化政策得失》、[17]毛少莹的《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18]林信华的《文化政策新论》[19]等。具体层面研究公共文化政策的文献也各有侧重,有的把焦点集中在历史上某一朝代或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政策,有的侧重于介绍国外在某一领域的文化政策,也有的针对某一领域的文化政策(如农村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文化经济政策)进行分析。胡惠林在上海交大主持的“面向21世纪文化管理系列教材”是我国高校编写的第一种关于文化管理的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建立了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学等课程体系,在国内影响较大,为我国文化政策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框架。
进入20世纪后,学者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2005)[20]汇集了学者们对此专题的最早的理论探索成果,也凝聚了一线文化工作者对相关实践的思考。陈威主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21](2006)及《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2010)[22]立足于深圳实践,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研究。王列生、郭怀中、肖庆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2009)全面分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命题背景、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体制机制障碍,并作了相关内容的中西比较,在附录部门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的公共文化政策。自2007年开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了2007年度、2009年度、2012年度、2015年度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这些发展报告集中了近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发展。王鹤云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2014),[23]运用法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基本框架,并在梳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实践和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毛少莹等著《公共文化服务概论》[24]是近年较为全面论述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著述,虽然是作为普及型教材出版的,但书中的主体内容也充分吸收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对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客观的描述,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深入的探讨。书中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专门介绍了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包括《公共文化政策与文化制度安排》《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制度安排》《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安排》等相关内容。胡霁荣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基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研究》[25]从工人文化宫的历史与嬗变、文化宫的工人文艺生产方式的变革两个方面,具体梳理了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文化组织为单位考察了文化政策与文化组织的关系,政策在实践中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包括文化政策对文化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和文化组织对文化政策的实践与反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杨晓东、尹学梅《当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置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中,描述了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起步、发展历程,总结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指出了问题和症结,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政策的导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26](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