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把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作为一个新开端。公共艺术倾向于世俗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特征明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随着城市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设计能力的增强,中国城市环境和艺术、日常生活和艺术开始走向全面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也出现了一批主题雕塑公园和广场公共艺术;而社区意识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至于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把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作为一个新开端。随后在1980年代出现了城市壁画热,短短几年,各个城市的宾馆、饭店、车站、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场所中出现了不少壁画。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成立,城市雕塑也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开始将艺术作品和城市建筑、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判。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大众消费的意识形态得到强化,带有商业性的公共艺术充斥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倾向于世俗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特征明显,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此外,波普艺术也悄然进入公共艺术,最著名的是“深圳人的一天”(1999年11月29日)雕塑项目。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后,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意识有较大起色,出现了一批值得关注和称道的案例,比如2009年上海的南市电厂工业遗址再生性综合设计、世博园后滩公园生态景观艺术和普陀区曹杨一村社区公共艺术等。

随着城市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设计能力的增强,中国城市环境和艺术、日常生活和艺术开始走向全面的相互交融和整合,也出现了一批主题雕塑公园和广场公共艺术;而社区意识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公共艺术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国内公共艺术所呈现的形式、理念和方法尚显得较为单调甚至平庸,缺乏当代国际高度。那些概念化、程式化的城市雕塑,大都缺乏建构城市良好公共空间或场所功能再造的作用,缺乏对当代艺术观念、形式、技术、媒介和方法的创造性拓展,极少运用地景艺术、建构物艺术、光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网络虚拟艺术等丰富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特性与功能的拓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