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型:从城市文学到文学城市的优化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型:从城市文学到文学城市的优化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8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研究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关于北京、上海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城市文学研究理论的深入,以及中文学界对此的积极借鉴,“文学中的城市”和“想象的城市”成为城市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文学中的城市”则以文学想象为手段,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强调想象、再现、表述、话语对现实城市的塑形,从而完成对城市的审美认知。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型:从城市文学到文学城市的优化

自198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研究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关于北京、上海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上海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现代文学时期尤其是“海派文学”乃至“京派文学”等的研究,既是城市文学研究的开创领域,也是这一方面研究实绩的集中体现,更推动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视野、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

对新感觉派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研究成为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研究的最初成果。海外夏志清等文学史家对张爱玲的发现,使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学重新进入研究视野。至吴福辉推出《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1995),以城市文化解读上海文学文本的研究范式成型。继之,许道明著《海派文学论》(1999)、李今著《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2000)等,将这一方面的研究持续推进。域外研究者李欧梵著《摩登上海》(英文版1999年,中译本2001年)对现代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关系的精彩分析使上海的现代文化图景更加丰富。该著的引入,使城市文化研究方法为更多文学研究者所接受,关于海派文学与媒体舆论、大众传播、经济制度、学校教育、出版机构、流行生活等公共社会领域的关联,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城市文学研究理论的深入,以及中文学界对此的积极借鉴,“文学中的城市”和“想象的城市”成为城市文学研究的关键词。陈平原主持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系列学术研讨会和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推动城市想象、再现、记忆等进入城市文学研究视野;陈惠芬著《想象上海的N种方法——20世纪90年代“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2006),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复杂关系;张鸿声著《文学中的上海想象》(2012)力图整体呈现现代至当代以来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上海”“文学中的城市想象”等概念的提出,标示着城市文学研究视阈的拓展和方法的转变,即发生了一个从“城市中的文学”向“文学中的城市”研究范式的转变。“城市的文学”,立足于文学形态自身,揭示城市文学形态的发生、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其内在的构成规律。“文学中的城市”则以文学想象为手段,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强调想象、再现、表述、话语对现实城市的塑形,从而完成对城市的审美认知。下面即对这一转型过程作一梳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