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东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群艺馆及宜城文化局的共同努力下,襄阳花鼓戏的挖掘整理收到了明显效果。特别是襄阳文艺界业内人士都熟知的李大庆,他是原襄阳市艺术研究所书记、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大庆先生对襄阳花鼓戏音乐的抢救、挖掘和整理,使这一几近消亡的剧种重新回到了戏曲舞台。20世纪80年代他曾主编《中国戏剧音乐集成·湖北卷》“襄阳花鼓戏篇”;2005年月,他主编的《襄阳花鼓戏音乐》出版。他早就不甘忍受襄阳无自己特色剧种的尴尬之痛,一直潜心钻研在襄阳的民间戏曲园地里,并致力于有地方韵味的戏曲音乐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宜城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地方文化,先后拨专款数十万元,用于襄阳花鼓戏的创作和排演。2002年8月,宜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群艺馆整理出版了《宜城民族民间音乐》,该书收录了襄阳花鼓戏的音乐、唱腔,是襄阳花鼓戏音乐的集大成者,为该剧种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10月,经襄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宜城市艺术团更名为“襄阳市花鼓戏剧团”,消失了多年的花鼓戏剧团得以复活。(www.xing528.com)
虽然国家很重视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襄阳花鼓戏由于自身的特色,也先后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演的现代花鼓戏《宋玉悲歌》《宋玉传奇》《任长霞》《长山壮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先后获奖。同时,国家也先后出台文件,就进一步加强地方戏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审美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再加上襄阳花鼓戏本身的缺陷,所以襄阳花鼓戏的市场日渐萎缩,襄阳花鼓戏的传承问题、外来文化挑战传统文化问题、花鼓戏保护经费短缺问题等,都严重制约着其发展与推广。为了更好地发展与推广襄阳花鼓戏,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好 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