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剧团更名对体制内生存的优化策略

剧团更名对体制内生存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向宜城市委、市政府报告后,很快就得到批复,同意了剧团的更名。县文化局便向襄阳市委、市政府请示,拟将县剧团更名为“襄阳市花鼓戏剧团”。由于花鼓戏相继成功入选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文化厅将该剧团列入全省十家重点扶持的院团之一。襄阳花鼓戏被列入各级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剧团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这也意味着,剧团将会有资格向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

剧团更名对体制内生存的优化策略

(一)剧团更名始末

正是因为当时招商引资的契机及地方政府领导对剧团发展的重视,让剧团负责人看到了发展地方传统戏对剧团未来可能带来的机遇。于是,剧团便开始把排演剧目的重心放在了花鼓戏上。接下来的几年,剧团接着排演了大型花鼓戏剧目《宋玉传奇》,后来又将其改名为《宋玉悲歌》。与剧团负责人不谋而合的是,县文化局作为剧团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开始对剧团今后的发展重视起来。

胡锐诗说:“有一次,县文化局彭局长对我说,如果剧团以后想要更好发展,必须考虑发展方向和特色打造的问题。因为他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有一定的敏锐性,就提出挂‘襄阳花鼓戏剧团’的牌子。这样一来,剧团的名字就更响、影响就更大些。也就在那次谈话后,我们开始筹备剧团更名,以花鼓戏作为剧团的主打剧种。”

在向宜城市委、市政府报告后,很快就得到批复,同意了剧团的更名。县文化局便向襄阳市委、市政府请示,拟将县剧团更名为“襄阳市花鼓戏剧团”。2004年10月,该剧团正式挂起“襄阳市花鼓戏剧团”的牌子。

在更名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县剧团似乎并没有产生较大的改观,依然是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完成政府所下达的任务中,寻找更多的“契机点”。

2005年,全市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习任长霞的先进事迹,为此,剧团迅速组织人员移植排演了大型现代花鼓戏《任长霞》。该剧在宜城和襄阳上演后,场场爆满,获得了当地领导的高度赞誉。

剧团主要还是抓住大型庆祝活动的时机,来促进剧团发展,如国庆、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再后来,又参与“非遗”申报[13]、建党九十周年活动等,抓住了发展的契机点。

(二)入选“非遗”后的体制内存续

2005年,也正是剧团更名的第二年,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举措。政府的这一举动,似乎让正准备以发展和传承地方传统戏花鼓戏为己任的县剧团看到了新的希望,为剧团的更名庆幸。

于是,县剧团、县文化局便开始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他们联合当地对花鼓戏长期从事研究的学者们的力量,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向市文化局进行申报。2006年,襄阳花鼓戏如愿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花鼓戏相继成功入选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文化厅将该剧团列入全省十家重点扶持的院团之一。在这十家院团中,该团又是唯一一家以传承花鼓戏为主的剧团,因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襄阳花鼓戏被列入各级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剧团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这也意味着,剧团将会有资格向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但对县剧团来说,大家的生活依然并无多大改观。尽管剧团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获得相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但他们认为实质性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说有专项基金,但它不是每年都给,主要是要靠通过项目来申报争取。非遗的项目资助也主要是看申报项目是不是属于传承的范畴。尽管剧团是非遗传承与保护单位,但资金支持不是直接给剧团的,而是要看剧团申报的剧目创作项目内容是否具有传承、保护性质。如果是创作、改编的现代戏,则不会给予支持;只有改编、创作、移植是的传统戏曲,才有可能获得资助。况且,申报项目和执行项目都需要专业人才,而剧团缺的恰恰也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剧团认为,从支持剧目创作来讲,非遗资助好事,但对剧团发展的实质性帮助并不大。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其一,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支持力度,设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这些资金无论是在争取,还是在使用上,都主要是通过项目申报、审批的方式来获取,即以舞台剧目创作的立项来获取经费,而不是直接资助给剧团。也就是说,剧团要想获得相应专项资金,必须组织人员创作剧目,以项目形式争取。而对于剧团来说,由于人才缺少,在争取项目上有难度。其二,政府为提高项目经费效益,对经费的使用范围进行了相应限制,即剧团无法更改经费的用途,必然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时的经费预算和支出科目进行使用。也就是说,即使申请到项目经费,剧团也无法提高演员们的生活待遇。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政府给你做了一块大蛋糕,你想吃到并不容易;即使争取了一小块,又不能随便吃。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剧团看来,政府虽然在政策上出台了扶持政策,但落实到基层剧团,却又是“名分上的,无实质性帮助”。这里面,不难看出国家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治理的意图,与剧团意想得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张力。对于国家而言,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又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是要通过项目化的资助方式,介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文化秩序的建构。而对于剧团而言,他们认为,这部分资金不应该仅仅用来资助剧目,更应该用来提高演员们的工资待遇。同时,应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每年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团进行财政经费拨付,而不是靠争取。因为,争取要靠专业人才,而对基层剧团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他们在争取项目经费上有心无力,处于劣势。

剧团被访者说:“现在我们员工大约30多个,还包含后勤人员。除去后勤人员,真正能上台的专业演员大概有20多个左右。2002年我们进的那一批人,现在最年轻的都已经30多岁了,30岁以内的根本没有。搞戏曲的比搞舞蹈还稍为要好一点。像搞舞蹈的,30岁的演员都属于年龄太大了。现在我们团的花鼓戏演员基本上是属于青黄不接阶段。这块非常着急。没人怎么报项目?有了项目还得有人去做吧?”

随着花鼓戏的成功申遗,虽然在剧团看来,政府对其并无太多“实质性帮助”,但随着2013年襄阳市正式启动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却让剧团再次体会了当初选择更名的“正确”。在此次改制中,除了襄阳花鼓戏剧团外,其他各市县剧团都无一例外地实行了由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的转制。根据文化部、湖北省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其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因之,市里决定将该剧团转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公益性单位,仍然保留原有体制不变。也就是说,对于成为花鼓戏保护与传承单位的县剧团来说,可以继续享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事业编制,不过仍实行差额事业拨款,不足部分仍然要由剧团通过自我创收来弥补。尽管未转为全额财政事业单位编制,但对于剧团而言,这已经是一个相对较好的 结果了。

问:现在政府要求国有文艺院团要改制为企业,你们有没有改?

答:是转制吧?我们没转。还是保持原来的性质不变,还是原来的差额事业单位性质。

问:你们希望不希望改呢?

答:当然不希望改。

问:在现在状况下,政府有没有给予你们一些扶持?

答:我们现在体制没变,还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从今年开始,我们宜城政府给了一定的扶持力度。比如说预算,相比之前,我们的财政预算比以前有所提高,随之我们的待遇就会有所提高,包括我们的生产业务、编制呀,都可以得到一些实惠。

(三)无力摆脱的生存之困

对于仍然存在于体制之内的县剧团来说,虽然地方政府从2015年起相应地提高了财政预算,演员们的生活待遇得以有所改善,但财政拨款仍属差额,不足部分仍需通过自我创收来弥补。然而,对于一个以上演地方戏为主的基层县级剧团而言,其演出收入之少使得剧团无力摆脱市场化的生存之困。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011—2015年剧团的演出收入情况[14]

续表

从上述表格可知:2011年,全团演出266场,收入11万元;2012年是288场,收入24万元;2013年306场,收入是32万元;2014年是266场,收入为34万元;2015年266场,收入为32万元。剧团演出收入虽然逐年略有增加,经费自给率仍然较低。因为,表格中所列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还包括了政府规定的送文化下乡演出和相应的财政补贴部分,也就是说,真正的经营性演出更少。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该团演员们的生活待遇仍未有较大改观。

问:你们待遇现在怎么样?

答:像我们拿差额财政的,每月也就2000元多一点。团里的几个临时工更少。

问:那你们拿全额财政的有几人?待遇大概是多少?(www.xing528.com)

答:我们团当年招来的11个全额编制人员,目前只有7个人,因为即使全额拨款,待遇也满足不了,没有办法。他们每月大概3000元左右,包括工资、绩效、福利等。不过公积金现在我们单位上没钱买。国家财政的那部分公积金没问题,由财政来买;但由单位来支付的那一半公积金,单位是没有能力支付的。就现在,大家的工资每年有的还发不全。每年年底,只好向政府打报告诉苦。政府每年也都给我们补一点,然后团里再补给大家。我加的一个QQ群叫“湖北省艺术百团”,全省的县级剧团在群里成天地都在叫唤。所以,全省县级剧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

问:你们演员演出的补助呢?

答:我们演员的补助少得很。像襄阳市艺术剧院他们的演员补助高得多,因为他们跟市场挂钩了嘛,他们连排练都有补助的;他们的平台毕竟高一些;好多企业、公司呀都会给他们赞助。像我们基层的剧团,谁赞助你呀?我们也去拉过赞助,没人搞;有跟我们合作过的一些单位,搞一年就不搞了,一场演出给个2000块钱,他还嫌多。我们演员演出一场,(补助费)去年(指2014年)才提起来的,30块钱一场。原来我们是演出一场补助20块钱。没办法,你提高了也没有钱发,不提吧,演员们也挺辛苦的,都在叫苦。

问:演员待遇这么低,那他们怎么会去安心搞演出、排练呢?

答:所以说,现在很多年轻一点的演员出去“走穴”,就是看到外面能挣钱。他出去一晚上,跑个场子,差不多半个月工资,甚至一个月工资就到手了。所以说,这个纠结太大了。

对于体制内的基层剧团来说,差额拨款体制只能维持人员的基本生存,因而他们不得不努力去通过商业性演出以提高剧团经营收入。而对于基层县级剧团而言,由于缺少相应的社会关系资源去争取企业或社会赞助,面对社会文化消费的低迷,他们常常束手无策。

(四)任务化演出与“诉苦”

除了努力进行商业演出之外,基层剧团还不得不去完成政府安排的任务,如文化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等等。而这一切开支,对于生存尚处于艰难之境的基层剧团而言,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所以,在基层剧团之间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尽管政府对基层剧团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等活动会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或演出补贴,但这些经费远不及下乡演出所发生的成本支出。

省文化厅虽然每年都有对文化惠民演出方面的资金补助,少的2万元,多的有6万元,但是它对演出场次是有要求的。每年下乡演出达到150多场次的话,他们会给个4万~6万块钱的补助。我们下面的这些剧团,一年下来一般都是3万块钱左右。这是一个剧团一年的补助。而这150场演出是文化惠民,我们是不收费的。可这点钱光演出成本都不够,甚至连车船费也不够。所以说,我们演出一场就是亏一场。如果我们要生产个剧目,请一个导演,排一个舞台,都需要花很多钱;请一个导演,排一个舞蹈,(市场价)费用大概是8000元;如果舞蹈出来之后,还要有音乐;如果是现成的音乐,可以不出钱,下去就可以排练;如果需要找人做特定的音乐,还要请人录音、配曲、作曲、填词等,这又是一笔费用。所以说,生产一个剧目,就一个舞蹈,大概也要个几万块钱。即使生产下来,还要配套的成本,比如服装、道具、灯光、音响什么的。因而,没办法,只有每年底到政府去找领导叫叫穷,叫叫苦,打打报告,政府临时地再给一点、特批一点,过个年,补助一下。虽然政府每年也都会给我们一点,但肯定是补不圆的。没办法,也就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这样 过来。

(五)“跑项目”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文化发展和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也设立了越来越多的专项资金,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秀剧目创作扶持资金,等等。而这些资金的运作,与前文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类似,几乎都是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与管理。因而,除了商业性演出和争取下乡演出补助外,跑项目成为县剧团生存与发展的又一种常规路径。通过争取项目以获得相应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

问:除了你所说的通过寻找契机点,向领导诉苦,要特批资金外,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寻求政府扶持?

答:争取政府扶持的主要方式就是靠项目。我们现在向上争取资金都是靠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包括前面我所说的“非遗”,国家就设有专项的非遗保护资金。比如“非遗”,政府也给过我们一些扶持资金。不过这些资金一次性给你,给过你之后,一般要隔几年才能再给你。我们在2013年就向省里申请过一次,是省文化厅非遗处给的。我们当时获得了60万元。但是,我们去年(指2014年)再去申报时,就不让我们申报了。他们说,我们给了你们一次,下次最起码要隔两到三年后。

问:你认为,这60万元钱对你们有多大帮助?

答:如果对于创作的话,说实话,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对我们县级剧团,60万元也是一个大数目,但对于创作一台剧目,可能还不够。比如说,今年我们创作的《长山壮歌》(后简称《长》)就花了250万元。

问:而如你所说,你们剧团经费每年都十分紧张,那这250万元是都是如何筹资的?

答:就只有跑项目。在项目立项之后(指剧目创作被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我们向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寻求扶持。我们襄阳市前不久也下过一个文件,是关于地方戏保护的一个专项基金。[15]它会有一些资金扶持你,主要看你项目的好坏、大小、现实意义。如果能扶持的话,你打报告,他们来决定资助的多少。对于一个大戏的话,最高可资助到50万~150万元。省委宣传部好像也是这么个数目。不过,他不可能一次给你这么多。我们现在只有通过一个个专项基金来争取资金,没有别的。地方戏的保护专项扶持内容,包括剧目生产、设施维修、硬件、软件等;设备需要添置或更新的,比方说服装、剧场音响灯光等;配套设施,包括我们演出舞台车和演员乘坐车,我们都得通过项目申请来获取经费支持。我们现有的舞台车就毛病很多,有时打不开,有时打开收不拢。我们原来的演员乘坐的车也早就该淘汰了,放在那里,我们不敢动它。我们只有利用争取的一些项目资金去维修,我们已经大修了两三次了,现在不敢再动它了。可以说,(争取的项目经费)是杯水车薪。

问:两百多万元的开支,你们争取的项目经费也不够吧?

答:现在还差很多钱,目前还有一半的缺口。很多主创人员的钱我们现在还没有付。主创人员经费是大块,包括编导编剧音乐创作、录音、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都还没给齐,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一些。剩下的我们只有靠向上争取,然后再来填这个窟窿。

问:主要向哪些部门?

答:我们不断地向省里、市里申请资金,也可以同时多个渠道争取各种资金,包括省文化厅呀,不过省文化厅的钱一般要少一些。

问: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你们还怎么办?

张:只有不断向政府打报告,向政府要专项特批资金或追加项目经费。

问:《长》的250万元花费,地方政府有没有给相应资助?还是都靠你们从省、市文化、宣传口申请的专项资金?

答:文化局也想做点成绩出来,便从局专项经费中拿出40万元来支持做这个事。应该来说,主要是还靠我们自筹的[16]。所以说,《长》走到现在,还在艰难的历程之中。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做成了,就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成就。我们做成了,我们现在的心里也是欣慰的。如果做不成,费了那么大劲,那才是最糟糕的。好在今年的契机点是“天时、地利、人和”[17],我们抓住了。

在剧团张团长谈到此时,脸上情不自禁地显现出自豪的表情。至于为什么?外人可能真的很难以完全理解。或许正如他后来所说的,当该剧在襄阳剧场上演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去观演并且给予剧团很高的赞扬,其他观演的同行们也发出“没想到你们一个县剧团竟然搞出这么大的场面”的羡慕;更或许是他们成功地争取到了省、市两级部门的专项经费,而这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也或许是对刚刚升任为团长的他,通过该剧目排演的成功,让全团人员看到了他的能力,让该团在全市甚至全省扬名,成为剧团破纪录的功绩。

该剧团此剧目跻身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参加了第二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并引起湖北省委宣传部乃至文化部的极大关注。后来,剧团创作排演的这部大型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又名《张自忠在宜城》)和花鼓戏小戏《看稞》都纷纷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立项,又开创了一个县级剧团同时获批两项国家基金项目资助的历史

后来,我们问及张团长对今后未来的发展有何预期时,他说:“我们做着演员的工作,又能怎样呢?我们搞业务,怎么搞?只能看政府给多大的支持力度呀。能‘艰守’[18]到现在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在思想上过硬的。就像我这样一波的,你说,这么大年龄了,你出去能够干什么?出去做生意吧,你永远跟不上步伐;一没社会经验,二没经商的阅历,包括社会关系等,你都没有。你务农吧,你根本都不要提的;拎着箱子擦皮鞋吧,那根本更不可能。只能这样一步步往前走吧。我说的这个‘艰’是艰难的‘艰’,不是‘坚持’的‘坚’;我们可以说是在‘艰守’这份事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