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前身是宜城县曲剧团。1954年10月,宜城县政府将本地一些从事曲剧、花鼓戏的民间艺人,组建了受县文化局领导下的民办公助剧团——宜城县曲剧团。1956年,县剧团排演的传统曲剧《玉美人告状》在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中,获得剧本整理、导演、演出集体奖和表演一、二、三等奖;是年,宜城县曲剧团被襄阳地区行署曾授予红旗单位。后来,剧本《玉美人告状》还曾在当时的《湖北工人》杂志上发表,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在全国播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宜城县曲剧团曾培养并推出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如李寿康、王秀芝等,他们在当地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文革”时期,大批从事文化艺术的干部和优秀文艺工作者被批判,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遭禁止,整个襄阳地区的文化艺术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2月,各县市文艺团体停止演出活动,1971年左右,县剧团被迫解散。
“文革”结束后,县剧团重新恢复建制,挂起曲剧团的牌子。1985年12月,宜城县王三一创作、县曲剧团演出的花鼓戏《一品香》曾获全国乡土剧三等奖。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由襄阳市代管,宜城县曲剧团也随之更名为宜城市艺术团。2003年,宜城艺术团创作排演了花鼓戏《宋玉传奇》;次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修改后,更名为《宋玉悲歌》,并于2004年被列为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备选项目。2004年10月,即在剧团成立50周年之际,宜城市艺术团又更名为襄阳市花鼓戏剧团,开始主要从事地方剧种——襄阳花鼓戏的创作、演出与传承工作。2006年,襄阳花鼓戏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襄阳市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3年襄阳市实施的剧团“转企改制”中,该剧团被整体划转为襄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在全国大多数剧团轰轰烈烈的转企改制形势下,襄阳市花鼓戏剧团得以保留原先的事业单位 体制。(www.xing528.com)
目前,该剧团现有人员73人,其中在职人员53人,退休20人。但剧团现在实际在岗人员36人(含4名长期临时工),其中演员25人,演奏员7人,后勤人员4人。演职人员中35岁以下9人,35岁以上45岁以下14人,45岁以上50岁以下5人,50岁以上4人。从演职员的年龄结构上看,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演员中最小的年龄都在35岁。从职工的编制上,既有正式工,也有临时工,多数以差额财政为主。整个剧团的经费自给率较低,即通过市场化演出获得收入的能力较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从剧目生产上,每年生产剧目3~5台,自更名为花鼓戏剧团之后,主要以排演襄阳花鼓戏小戏、折子戏为主;同时也排演综艺节目,如唱曲剧等。作为宜城唯一的县文局直属国有剧团,其名字也随着行政区划的几次更名进行着相应的更改。为便于行文表述,凡涉及该剧团的指称时,后文多用宜城县剧团来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