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社会剧团演变的优化方案

传统社会剧团演变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早期,戏曲表演组织基本由宫廷掌握。大量勾栏瓦舍在宋代社会中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传统戏曲业已找到其适当的艺术生存空间并开始以一种完整的形态介入社会文化消费,同时更促成了民间专业性戏班的发展及其依靠营业性演出自我生存的历史。正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间社会的自由流动性,为民间戏班带来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娱乐市场。

传统社会剧团演变的优化方案

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早期,戏曲表演组织基本由宫廷掌握。唐朝时期,便开始设有大乐署,内有梨园和教坊。随着唐朝中后期商业资本的发展,政府鼓励商业活动,进而促进了各地庙会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为迎合商人的趣味,当时流动于淮南扬州一带的家庭戏剧班社开始诞生。作为唐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家庭戏班的出现标志着在当时的社会中,民间艺人已经可以靠商业演出维系自身的生存。可见,唐代中后期已出现了两种经营性质的戏班:一种是由皇室所供养的官办梨园,一种是由民间个体所经营的家庭戏班。

北宋时期,商品贸易活动的兴盛和对夜市娱乐生活的开禁,带来了民间大众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促使“勾栏瓦舍”[1]兴旺。南宋时期,因战乱纷争,朝廷财政出现困难,宫廷不再供养梨园,并撤销了教坊,需要看戏时,便直接从勾栏瓦舍中挑选戏班入宫演出,这反而又进一步刺激了民间戏班的发展。大量勾栏瓦舍在宋代社会中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传统戏曲业已找到其适当的艺术生存空间并开始以一种完整的形态介入社会文化消费,同时更促成了民间专业性戏班的发展及其依靠营业性演出自我生存的历史

明清两朝,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民间营业性戏班更是纷纷兴起。由于当时的民间戏班需要靠演出为生,随着戏班的增多,戏班之间的生存竞争也渐渐显现,因此这些戏班不仅演出于城市,更流动于乡村。(www.xing528.com)

晚清至民国时期,尤其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在中国的出现,戏班经营开始出现投资者,演艺领域的合作分工也渐趋精细化。一些全国性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等)也开始建立起专用剧场,从而使得一些较有影响的戏班开始从酒楼茶馆中走出,进入到专用剧场演出,戏班与剧场之间根据双方的约定,按比例拆账分成。由于为了追求“卖座”和较高的票价收入,戏曲班组中是否有“名角”的存在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戏班的演出收入主要依靠卖座的“名角”和“剧目”,这导致了由传统家庭戏班制向主演中心制的转变。同时,在大城市的剧场演出形式之外,民间乡班的流动性演出同样也大量存在着,或赶唱庙会,或由家庭富足的大户或村庄集资邀请。无论是在城市剧场演出,还是在乡间演出,这些戏班都属于私人经营,且流动性较强,所以政府对它们的管理也相对较为困难,除了在大城市专业剧场的演出团体之外,多数戏曲班社基本上都游离于政府管控之外。正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间社会的自由流动性,为民间戏班带来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娱乐市场。[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