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服敌人的移民并村和封坑策略

克服敌人的移民并村和封坑策略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敌人野蛮狠毒的“清剿”,坐镇潭塘坑的项英、陈毅指示:信康赣余边界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应保护群众利益,并尽量减少游击队自身的损失;采取避敌锋芒、引敌出山的办法,从山里走出山外,主动向敌后的白区出击。敌人进行“移民并村”和“封坑”以后,群众都搬迁走了,油山村庄数十里渺无人烟。对于敌人的砍树烧山,群众也有妙法应对。

克服敌人的移民并村和封坑策略

面对敌人野蛮狠毒的“清剿”,坐镇潭塘坑的项英陈毅指示:信康赣余边界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应保护群众利益,并尽量减少游击队自身的损失;采取避敌锋芒、引敌出山的办法,从山里走出山外,主动向敌后的白区出击。遵照项英、陈毅的指示,1935年11月上旬,信丰游击队陈芳兰、刘崇发、郭祖庭、肖泰志、刘礼鸿、康举洋等6人,化装成农民,身藏武器,从莲花坞出发,经太平围、谷山、游州、水南坝、长岗圩、大塘埠、坪石圩、艻迳圩、月岭圩抵达乌洋游击区,最后返回油山。他们用火屎炭在沿途的茶亭、房屋、庙宇墙壁上,书写革命标语,署上许多游击队的番号,向群众宣传,扩大影响,迷惑敌人。他们针对敌人诽谤红军游击队没饷关、没柴烧、没饭吃、没衣穿的谣言,编写顺口溜,予以驳斥。其中有一首顺口溜这样写道:“没饷关,用大洋;没柴烧,烧木炭;没饭吃,吃四餐;没衣穿,穿绸缎。……”信丰游击队政治委员吴汉财,率一个班乘夜色到信(丰)(南)康交界的犀牛、牛颈、龙回、三益、大龙一带放冷枪,贴标语。标语落款有的写三支队,有的写五支队或八支队,然后让老百姓去报告国民党驻军,闹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使进山“搜剿”红军游击队的敌人不知真假,首尾难顾。

为了警告那些反动保甲长和土豪劣绅,使他们在敌人搜山时不敢为非作歹,红军游击队处决了民愤极大的长江圩反动保长蓝秀清。郭光荣率领游击队也捕捉了池江联防团团总郭德清。游击队的这一系列行动,有效地遏制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使这一带的土豪劣绅、反动保长不敢胡作非为。

1935年冬到1936年春,是敌人搜山“清剿”最疯狂的时期,也是红军游击队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首先是断粮。游击队被困在深山密林,行动受到了限制,加上群众都被赶到山外,游击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连维持生命的粮食也没有。红军游击队“靠竹笋、野芹菜、野杨梅充饥。有时运气来了,也可以打到野猪和黄麂,有时就干脆抓蛇吃”。[46]陈毅在信丰油山写下的《赣南游击词》,形象地反映当时的艰苦岁月:“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47]

其次是寒冷与风雨的折磨。由于山上的棚子被敌人烧毁,游击队只好在野外露宿。油山的深山密林里,春寒长,秋凉早,夏天也往往是夜凉如霜,露侵肤寒。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艰难生活:“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48]

红军游击队员由于缺少衣被,“冬天只穿着仅有的两件单衣和一件夹衣过冬”,至于“棉衣棉裤就根本不敢想象了。盖的是一人一条夹被”。[49]为了取暖,项英、陈毅与队员们挤在一起睡觉。1935年冬的晚上,杨尚奎和陈丕显在信丰油山冻得“翻来覆去,浑身象打摆子似的,一刻不停地打颤,上下牙齿碰击得又酸又痛”。[50]雨天,大家在树下撑开伞,背靠背睡觉;晴天,就往古坟的石板上一躺,仰卧数着星星、望着月亮,还得时时注意敌情。油山春夏多雨,只靠伞挡风遮雨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项英、陈毅找到了新的办法,每人发一块八九尺长的油布,四角钉4个扣襻,往树上一挂,下面住三四个人,躺下可以睡;转移时,拆下油布就走,走的时候泼点水把地面上的痕迹灭掉。陈毅在《赣南游击词》里写道:“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蓬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51]

1942年3月8日,陈毅在苏北盐阜区亭子港给国际友人罗生特写信,谈到这段历史时说道:“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在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52](www.xing528.com)

红军游击队不仅要同饥饿、寒冷作斗争,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许多游击队员病倒了,一些伤病员因无药得不到治疗而牺牲。据杨尚奎回忆,赣粤边游击区“药品很缺,主要靠草药治疗。我们有一盒万金油,算是‘万灵药膏’,不管什么病痛,都用万金油抹一下。陈毅同志的伤口化了脓,也用万金油抹一抹。”[53]陈毅的伤口因无药医治而多次化脓,1935年9月来到信丰油山,伤口再次化脓。在警卫员的协助下,陈毅将负伤的腿绑在树上,两手按着伤口,用力挤出半盆脓血,还挤出两块枪伤的碎骨。陈毅用白布抹上万金油塞进伤口。有一次,刘建华带领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唯一的一名陈医生和另一名游击队员从信丰油山上乐前往南康为中共贤女埠区委书记李承丰治病,途经茶园坳时,陈医生去小便,不料光天化日之下竟被老虎吃掉了。当时的生活之艰苦,环境之险恶,可谓亘古罕闻。

敌人进行“移民并村”和“封坑”以后,群众都搬迁走了,油山村庄数十里渺无人烟。由于天寒地冻,敌人也不敢贸然进山,游击队倒觉得安静些,但吃的粮食却更加紧张。有时,游击队员趁半夜深更人静之时,到村庄附近找粮。经过查找,果然发现群众隐藏的粮食,有大米、番薯,也有咸鱼、干咸菜、干豆豉干辣椒。这样一来,游击队缺粮的紧张局面稍有缓和。但毕竟不能长久维持,吃完群众埋藏的粮食之后,又断粮了。

这时,随群众一起搬迁到山外大村庄居住的党员,知道油山里的游击队可能断粮,便利用每月初一、十五开禁砍柴的机会,组织群众送粮。长安圩、坑口圩、中村、周坪等地的群众,想尽各种办法给游击队送盐、粮等生活必需品。有的采取“竹杆装盐”(把挑担的竹杆打通竹节,装入食盐)的办法,到了山里,把竹杆放到约定的地点,另砍一根竹杠把柴挑回来;有的采取“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的办法,利用上山种菜等机会,交给游击队;有的带饭和穿新鞋进山,敌人搜查时,群众就说是自己吃的,到了山里就把饭和新鞋留下,自己饿着肚子,打赤脚回家。游击队得知群众进山砍柴、种菜的消息后,晚上就到约定的地点去取。这种巧妙的办法,虽然敌人后来有所发觉,但群众经常变换方式和地点,游击队仍可获得供给。有时因情况变化,游击队一时得不到供给,就在山里捉石蛙、捕马蜂、采山果充饥。

对于敌人的砍树烧山,群众也有妙法应对。被迫烧山砍树的群众上山时或故意大声喧哗,或高唱山歌,暗示红军游击队赶快离去。当敌人制止群众大声吆喝和唱山歌时,群众反驳说:“坑里有虎豹豺狼,一听到人吆喝声和唱山歌就会逃避,不致伤人。”除此之外,群众还有很多办法对付敌人:当敌人在场时,群众就用刀、斧利刃砍树;敌人一走开,群众则用刀背砍,只闻砍树声,未见树倒下;有时,群众干脆坐下抽烟、怠工;被敌人强迫去烧山的群众,故意不带火,或故意跌跤,倒在溪河里把火柴浸湿。群众就是这样用智慧和敌人周旋,掩护红军游击队。

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的支持,粉碎了以“移民并村”和“封坑”为标志的国民党军第二次“清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保存了革命力量。敌人计划55天消灭红军游击队的企图没有得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