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棚洞村:70人队伍面临敌军包围,紧急求援

棚洞村:70人队伍面临敌军包围,紧急求援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下旬的一天,项英、陈毅率这支70多人的队伍转移到距离长岭村不到10华里的棚洞村,这个小山村只有10余户农户。由于特委机关事务长没有注意隐藏,在外出采购物资时被敌人发现,粤军和山霸王周文山的一支部队跟踪而来,一直跟踪到棚洞,才被游击队哨兵发现。哨兵马上鸣枪报警,敌人抢占了村庄对面的山头,用机枪、步枪的猛烈火力封锁了村庄大门。

棚洞村:70人队伍面临敌军包围,紧急求援

长岭分兵后,留在北山随特委活动的,有项英陈毅、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和刘建华以及特委机关和军分区司令部的少数几个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一个侦察班和一个由徐赤民率领的直属队,总共70多人,他们在北山地区的各个村庄之间活动,经常变动驻地,领导各地的游击斗争。

4月下旬的一天,项英、陈毅率这支70多人的队伍转移到距离长岭村不到10华里的棚洞村,这个小山村只有10余户农户。由于特委机关事务长没有注意隐藏,在外出采购物资时被敌人发现,粤军和山霸王周文山的一支部队跟踪而来,一直跟踪到棚洞,才被游击队哨兵发现。哨兵马上鸣枪报警,敌人抢占了村庄对面的山头,用机枪步枪的猛烈火力封锁了村庄大门。项英、陈毅及时组织大家从侧面和山背后突围到树林里,敌人不敢恋战追赶而撤走了,陈毅的警卫员张德胜[82]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这是特委机关分兵后第一次遭敌人袭击。

第二天,项英、陈毅、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等在密林中开会研究部署下一步计划。大家认为,在敌人对地形熟悉,地方没有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的情况下,部队必须进一步精简机关,分散队伍,把机关人员和直属队分散出去,以缩小目标,便于与敌人周旋。会议决定:(一)从直属队和机关人员中抽出人员,组成一支游击队,由徐赤民率领转移到南雄、仁化、大余、崇义4县边境活动;(二)组建一个工作团,由刘建华率领,开辟新游击区,并设法与蔡会文部队取得联系,打通湘赣边游击区;(三)项英、陈毅、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带着警卫员和一个侦察班共20多人,转入南雄和大余交界的帽子峰以西的天井洞地区,在那里指挥各地的斗争。

为了隐蔽,防止敌人袭击,游击队不住房子,学习当地游击队的做法,在山林中搭棚子生活。项英称之为“山林流浪生活”,当地群众称之为“打拼”,即躲的意思。这种“打拼”方式,是赣粤边游击区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经验。1928年春,在党的领导下,赣粤边革命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由于敌强我弱,最后农民暴动受挫,部分农民武装退入山区坚持斗争。可是,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对革命群众实行血腥镇压,经常包围和袭击村庄屋场,烧杀抢掳。农民武装和参加过暴动的群众积极分子不敢居住在村庄里,而寄宿在山林中,后来,就改为到山上搭棚子住宿。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记述了他采访三年游击战争的亲历者的回忆:

在阴沉沉的油山浓雾中,对红军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刘建华回忆道:“我们有六百人,他们有四万人。当时生存高于一切。我们没有帐篷,想搭个竹棚,又怕砍竹子发出响声。于是就用杉树皮,但树皮用的太多,敌人也会发现这些剥了皮的树。我们只好割草盖屋,可是草只长在森林的边缘,去那里割草太危险。当时我们不得不住在密林深处。最后我们设法让农民替我们在村里买布,做成布帐篷,上面再苫上油布。”

陈丕显回忆说:“搭棚子最好用杉树皮。有些地方能找到采蘑菇的人搭的窝棚,我们就用树枝把它们伪装起来。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露宿过夜,睡在树下或草上。有时也支个布帐篷,但是没有床,甚至连块板都没有。”[83]

【注释】

[1]陈丕、显:《弥天烽火举红旗》,载《文汇报》1978年12月17—18日

[2]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3][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1932—1939)》,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15—116页。

[4]《中革军委关于成立中央军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1934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5]《〈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余汉谋对赣南绥靖情况(摘录)》(193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6]《中央分团四分隧访问赣崇犹康五县工作总結》(1951年9月14日),原件存大余县档案局

[7]《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四分队南康苏区访问初步总结》(1951年9月14日),原件存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料室。

[8]原文如此。据引文内容推算,可能为:内男267人、女7人。——引者注。

[9]《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四分队崇义苏区访问初步总结》(1951年9月14日),原件存崇义县档案馆。

[10]《南方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五分队综合报告》(1951年9月),原件存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料室。

[11]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分团第四分队南康苏区访问初步总结》(1951年9月14日),原件存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料室。

[12]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3]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突围到油山后改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军分区。

[14]峰山,距赣州城13公里,原名崆峒山,中华民国初年改名为峰山,是章江、贡江的分水岭。

[15]朱赞珍(1901—1980),又称为朱老表,信丰油山坑口村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长安区游击队长、长安区委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信丰县委副书记等职务。

[16]李绪龙(1905—1960),又称为李表老,信丰油山坑口村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赣粤边军政委员会卫生所所长、赣粤边特委交通总站站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信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务

[17]刘五、徐行者:《红色儿女》,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第84页。

[18]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497页

[19]《项英关于红十军团等情况致朱德周恩来电》(1935年1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0页。

[20]《项英关于请中央速达目前方针致朱德、周恩来、秦邦宪电》(1935年2月1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1页。

[21]《项英关于目前行动方针问题致中共中央与中革军委电》(1935年2月4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3页。

[22]《中共中央分局关于行动方针和对各苏区的领导问题致中共中央电》(1935年2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4页。

[23]《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2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25]《中央书记处关于中央苏区及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给项英及中央分局的指示》(1935年2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5页。

[2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57页、第3558页。

[2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3页。

[28]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7—3568页。

[29]据陈毅回忆,当时,他反复看了1935年2月23日中央这份电报心情振奋。他认为这样的决议,博古李德是写不出的,估计毛泽东可能已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30][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31]李天柱(1899—1935),湖南耒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赣红八军代军长、湘赣军区副总指挥等职务,1935年5月牺牲。

[32]孙发力(?—1935),湖南浏阳人。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政治委员等职务,1935年在寻乌作战中牺牲。

[33]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掩护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时,被国民党军截断于湘江之东,大部牺牲,部分失散于湘南。

[34]徐鸿(1904—1935),又名徐洪,湖南浏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八军政治委员兼第五十二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独立三团团长、红二十四师第七十团政治委员

[35]陈毅:《忆三年游击战争》(1959年2月),《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597—598页。

[36]周以栗(1897—1934),湖南长沙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即内务部长),《红色中华》报主编等职务。

[37]罗屏汉(1907—1935),广东兴宁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中共会昌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38]1935年2月,张鼎丞从于南回到龙岩永定上杭地区后,为加强领导,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4月,改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www.xing528.com)

[39]《阮啸仙》,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40]《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41]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8页

[42]廖昔昆(1901—1935),又名廖恩波,四川内江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瑞金中央机关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43]陆如龙(1909—1935),广西百色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苏区红军独立团团长、团参谋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工作。

[44]连德胜(1895—1935),原名连德生,浙江上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苏区红军医院管理员。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任中央军区司令部交通科长

[45]王志楷(1906—1935),江西兴国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苏区对外贸易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工作。

[46]魏晋:《梁柏台烈士讯问材料》(1954年),存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47]陈刚、俞水平、袁相标:《梁柏台》,中共新昌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新昌党史资料》第37期,1984年7月20日,内部资料。

[48]“夜来五人共小被”中的“五人”,是指刘伯坚及与他同时被捕的廖昔昆、陆如龙、连德胜、王志楷4位同志。——引者注。

[49]“风送计可到梅关”,大意是刘伯坚估计,项英、陈毅等战友突围后,已到信丰油山一带打游击了。——引者注。

[50]“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这两句诗寄托着刘伯坚心里美好希望:三月的春风,会带来胜利的喜讯。既充满了他对战友们的无限思念,又反映出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引者注。

[51]转引自《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人物谱》,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52]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9页。

[53]李翔梧时任中央苏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袁血卒时任红二十四师政治部代主任。

[54]杨尚奎:《红色赣粤边》,《艰难的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55]宋之的:《难忘的三年——记陈毅同志的谈话》,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6

[56][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57]《〈正风月刊〉报道贺贺昌阵亡》(193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0页

[58]杨英(1911—1935),湖南宝庆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闽西红十九军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红二十四师政治委员等职务

[59]陈毅:《忆三年游击战争》(1959年2月),《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598页。

[60]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4页。

[61]代英县,1933年7月为纪念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候补中央委员恽代英的牺牲而设立的县,以福建上杭太拔为中心。今属福建上杭县。

[62]宋之的:《难忘的三年——记陈毅同志的谈话》,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9—80页。

[63]杨尚奎:《陈毅在赣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64]丁上淮:《游击战争的好领导项英同志》,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1页。

[65]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2页。

[66]《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7—8页。

[67]《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余汉谋对赣南绥靖情况(摘录)(193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68]为纪念红军革命烈士,信丰县于1991年在红军伤员牺牲的地方油山上乐茶背坑建立了长征路上第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

[69]国民党驻赣第六绥靖区编写的粤军第一军(余汉谋部)1935年1月至3月与红军作战概况,见中华民国廿四年(1935年)《绥靖公报》第一期。

[70]《广州民国日报》(1935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2页。

[71]庄春贤:《“大老刘”化名的由来》,《赣南红色旅游》,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307页。

[72]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73]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74]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75]《中国人名大辞典》(现任党政军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

[76]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6页。

[77]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566页。

[78]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6页。

[79]张日清(1917—2004),福建长汀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瑞金红军学校连指导员,新四军团长,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8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81]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82]张德胜(1910—1935),湖南茶陵人。中共党员,1935年春跟随陈毅从于都上坪山区突围到油山,同年4月牺牲。

[83][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