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遭遇从外围到核心的塌方式崩溃。首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迫切希望退出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1990年11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首脑会议通过《新欧洲巴黎宪章》,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承认了这些国家退出华沙条约和自主选择安全协定的权利。在华约解体后,由俄罗斯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也摇摇欲坠。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1992年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联邦西起加里林格勒(Kaliningrad)[18]、东抵海参崴(Vladivostok),横跨1万公里、11个时区。虽然仍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但苏联解体使俄罗斯最终失去20%以上的国土(比整个欧盟都大)、约50%的人口及克里米亚、高加索及中亚地区等多个重要地缘战略资产。被严重削弱同时又拥有庞大核武库、大国心态被动摇但未被打破的俄罗斯面临着在世界,特别是在欧亚大陆重新定位的艰巨任务。
军事上,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军力逐渐衰颓。1988年苏联军队人数高达500万,到1994年,俄罗斯军队人数仅100万。1988年苏联防务支出达2460亿美元,到2004年,俄罗斯防务支出仅140亿美元。[19]即便在俄罗斯防务支出达到最高点的2016年,也不过610亿美元。2017年,俄罗斯防务总支出比上年减少30%,约为420亿美元。[20]2008年俄格战争后,出于地缘政治、威胁感知及对未来战争的认识,俄罗斯开始实施全面军事改革。2010年、2017年俄罗斯先后推出《国家军备计划2011—2020》和《国家军备计划2018—2025》,积极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除了大力建设主战坦克、飞机等常规力量,积极提高现代化装备率以外,俄罗斯还积极推进战略核武库的现代化,包括“萨尔马特”(Sarmat)和“亚尔斯”(Yars)陆基核弹道导弹、“北风之神”(Borey)潜艇,以及“图-160”(Tu-160)、“图-95MS”(Tu-95MS)重型轰炸机和PAK-DA战略轰炸机等。总体上,俄罗斯军事建设的重中之重仍是被视为俄罗斯安全与主权终极保证的核威慑力量。与此同时,以俄格战争为起点,俄罗斯开始对西方的战略挤压予以强硬回击。虽然俄罗斯暂时还不是一支利益全球化并向全球扩展的世界级力量,但俄罗斯完全能够并且明显愿意在其所谓的“利益优先区域”施加相当的军事压力。[21]
就军事行动而言,从1991—2008年,俄罗斯仅在原苏联国境以内实施军事行动,主要致力于遏制、结束或冻结冲突。而在原苏联国境以外,俄罗斯举止温顺。在2008年8月主要依靠装备及人员的数量优势而非质量优势赢得对格鲁吉亚作战的胜利以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趋于活跃。2014年2月,俄罗斯向克里米亚派军,随后又向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亲俄罗斯分裂势力提供武器、情报及指挥与控制支持;2015年秋,俄罗斯又出动海军和空军对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实施打击,历史上首次直接军事介入中东事务。
经济上,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俄罗斯经济时好时坏。在1992—1998年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6.8%的速度下滑。1998年,俄罗斯还遭受了一次严重金融危机。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之后,在1999—2008年的十年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平均6.9%的年增长率。[2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2014年,俄罗斯年经济增长率急剧下滑,仅为1.5%。石油价格暴跌至每桶30美元、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制裁更是令其经济雪上加霜:2015年,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从2013年的692亿美元急跌至48亿美元,俄罗斯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从2013年2万多亿美元的峰值急跌到约1.2万亿美元。即便目前的衰退过去,由于俄罗斯一半以上的财政预算收入来自石油与天然气税收,约70%的出口收入来自油气出口,严重的经济结构缺陷、低迷的石油价格以及持续的西方经济制裁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前景黯淡。
图6-2 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债(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Andrey Movchan,Decline,Not Collapse:The Bleak Prospects for Russia's Economy,February 2,2017,http://carnegie.ru/2017/02/02/decline-not-collapse-bleak-prospects-for-russia-seconomy-pub-67865.
外交上,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先试图融入西方,后又试图与西方联系在一起,但均告失败。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不得不接受小伙伴的角色,俄罗斯仍试图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北约在南斯拉夫的行动是俄罗斯对西方及俄罗斯在世界上地位认知的转折点。此后,欧盟和北约双双东扩,一再挤压其战略空间令俄罗斯尤为反感,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开展对话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自普京第二任期开始,俄罗斯逐渐放弃了加入西方的目标,转而自我定位为一个独立行动的大国,并确定了实现对其近邻的软性主导,与美国、欧盟、中国等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平起平坐,成为全球多极秩序下的一极等目标。[23]毫不奇怪,尽管俄罗斯经济和政治过于弱小,难以重建其已然瓦解的帝国并迅速回归强权地位,但俄罗斯对2014年奥巴马把俄罗斯作为一支“地区性力量”[24]打发,宣称其只能威胁其近邻但无法对美国构成主要威胁仍倍感失落和屈辱。如今,曾经试图融入西方的俄罗斯重新回归到作为一支跨越东西方的欧亚力量的传统定位。[25]
地区政策上,普京曾经把苏联灭亡描述为“20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26]重新整合“后苏联空间”的问题随着俄罗斯的诞生同时产生。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试图通过建立以其为首的独立国家联合体(CIS)及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签署优惠的经济协定,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影响力,但效果并不理想。21世纪初,在深化与西方合作无望的情况下,俄罗斯开始改变其对外政策优先事项,并致力于在“后苏联空间”重建俄罗斯的政治影响力。为把经济和防务合作制度化,俄罗斯启动了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这两个地区性组织。
2002年成立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前身是1992年5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6个独联体国家签署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宗旨是建立成员国集团防御空间和提高集体防御能力、防止并调解成员国内部及地区性武力冲突并对外实行集体防御。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实行轮流主席国制度,设有秘书处和联合司令部两个常设工作机构,常任秘书长由俄罗斯人担任。2009年2月,为快速应对跨国威胁并保持维和能力,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决定建立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目前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有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6个成员国及阿富汗和塞尔维亚2个观察员国。
如果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是俄罗斯防务一体化臂膀的话,2014年5月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则是俄罗斯的经济一体化臂膀。它是俄罗斯倡导的俄白哈吉塔欧亚经济共同体(EurAsEC,2000年)、俄白哈关税同盟(ECU,2010年)、“单一经济空间”(SES,2012年)等一系列经济一体化倡议的继承和发展。欧亚经济联盟的机构包括由成员国总统组成的最高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总理组成的欧亚政府间委员会、由成员国副总理组成欧亚经济委员会(常设超国家机构)、解决成员国争端的欧亚经济联盟法院。除了执行共同对外关税以外,欧亚经济联盟还致力于建立内部统一市场。随着2015年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加入,扩员后的欧亚经济联盟覆盖了3/4的“后苏联空间”、1.83亿人口,是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最重要的一体化尝试。2016年,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总之,俄罗斯的新欧亚政策为21世纪早期发生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所触发,并作为对欧盟地区政策的反应而得到发展。它试图与独联体国家(以及其他潜在国家)建立一种新形式的一体化,扭转“后苏联空间”分崩离析的进程,[27]建立一个俄罗斯主导的经济区,并重申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领袖作用和大国地位。一言之,俄罗斯正试图从1991年的“双重崩溃”——西方与俄罗斯心脏地区之间缓冲地带的消失以及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的丧失——中恢复。[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