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盟与美国外交关系探讨

欧盟与美国外交关系探讨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2年8月11日,美国成为第一个给予欧洲煤钢共同体国际承认的国家。这个仅两个房间、两个人、年度预算仅4.1万美元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信息办公室即是目前近100人的欧盟驻美国外交使团的前身。12月12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明确表示,美国必须被允许参与共同体可能采取的所有重大决定,把统一的欧洲决定作为未经有效讨论的既成事实通报给美国不符合欧美关系的传统。

欧盟与美国外交关系探讨

美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共事经验,舒曼和莫内与美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紧密合作。美国律师乔治·鲍尔(George W.Ball,1909—1994年)也就《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向莫内提供建议。1952年8月11日,美国成为第一个给予欧洲煤钢共同体国际承认的国家。1953年,美国又成为第一个向欧洲煤钢共同体派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国家。美国在布鲁塞尔建立了驻欧洲煤钢共同体代表团。1956年美国驻欧洲煤钢共同体使团在卢森堡正式建立。为了适应1957年《罗马条约》所带来的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变化,1958年,美国任命沃尔特·巴特华斯(Walton W.Butterworth,1961—1962年在任)为美国驻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首任代表,并于1961年在布鲁塞尔最终成立美国驻欧共体使团(USEC)。[64]美国驻欧共体使团的建立是美国—欧共体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使团作用甚微。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斯图亚特·艾森斯塔特(Stuart Eizenstat,1993—1995年在任)出任美国驻欧盟使团(USEU)大使以后,美国驻欧盟使团的作用才得到重视。

在美国设立驻欧洲煤钢共同体代表团的第二年,1954年5月6日,莫内选择华盛顿作为欧洲煤钢共同体第一个驻外机构的地点,并委托曾担任欧洲煤钢共同体律师的美国人鲍尔来组建,后者招募了曾经担任记者和“马歇尔计划”官员的美国人列奥纳德·丁尼生(Leonard B.Tennyson,1919—2003年)来负责日常工作。这个仅两个房间、两个人、年度预算仅4.1万美元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信息办公室(ECSC Information Office)即是目前近100人的欧盟驻美国外交使团的前身。

欧洲煤钢共同体信息办公室成立以后几经更名。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信息办公室更名为欧共体信息处(ECIS)。1972年,代表团得到尼克松政府全面承认,成为欧共体委员会代表团,意大利外交官马里奥(Aldo Mario Mario,1971—1974年在任)出任首任大使。2009年12月1日,随着《里斯本条约》生效,欧盟驻华盛顿代表团成为欧盟驻美国代表团[65]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的一部分。虽然近年来欧盟驻华盛顿代表团作用也有所加强,但与美国驻欧盟使团相比,声音和影响更小。另外,1964年欧共体委员会信息办公室在纽约开始办公,为欧盟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前身。2010年,欧洲议会联络办公室(EPLO)在华盛顿特区开始办公。

除了正式外交轨道以外,双方还试图通过其他渠道开展交流。从1958年开始,欧共体委员会和美国政府之间开始建立联系并举行会议。只是由于美国基本上把欧共体看作一个技术性机构,更重视与北约、经合组织发展关系,这些联系和会议不仅数量少,而且不定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打破政治合作僵局,欧共体开始尝试用一个声音说话,华盛顿才开始真正地寻求与欧共体直接对话,而双方关系的突破性进展则要等到20世纪90年代。

在“欧洲政治合作”机制启动以后,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及其引起的能源危机问题使欧美关系面临重大考验。1973年11月6日,在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欧共体9国发表了关于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一份正式声明,提到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第一次拒绝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美国显然不能容忍欧洲抛开美国在中东问题上自行其是。12月12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明确表示,美国必须被允许参与共同体可能采取的所有重大决定,把统一的欧洲决定作为未经有效讨论的既成事实通报给美国不符合欧美关系的传统。作为一个传统盟友,在欧洲采取事关美国利益的决定之前,美国应该被给予表达其关切的机会。这是华盛顿首次公开要求在欧共体决策进程中发挥正式作用。欧洲人虽然拒绝了美国在“欧洲政治合作”机制中获得一个席位的要求,但作为妥协,1974年欧共体与美国达成以“吉姆尼希公式”(Gymnich Formula)[66]著称的君子协定,即美国接受在北约框架之外发展欧洲政治合作,欧共体国家也承诺不得通过对美国利益——首先是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决议。不过,“吉姆尼希公式”只是一种单行道:欧共体单方面向美国承诺在做出共同决定之前与美国磋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的轮值主席国却不能指望获得美国的同等对待。(www.xing528.com)

以此为起点,定期但非正式的美国—欧共体磋商逐渐变得频繁。1976年,双方同意,出任欧共体轮值主席国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在其半年任期中需与美国总统举行一次会谈,该国外交部将在“欧洲政治合作”机制之下的政治主管会议召开之前和之后通报华盛顿。20世纪80年代,围绕跨大西洋之间在东西方关系上的争端,双方开始在联合国大会开幕之前在欧共体三驾马车[67]的政治主管与美国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之间举行年度会议。1986年9月,美国与欧共体同意欧共体轮值主席国的外长将在每年年初访问华盛顿,三驾马车的政治主管在每一任内将与美国同僚举行副部长级会议。除了这些跨大西洋磋商机制以外,美国内阁阁员还与欧盟同僚举行临时性磋商,这些会议通常在每年12月举行的北约布鲁塞尔年度会议之后召开,与会者包括美国国务卿,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部长,美国贸易代表,欧共体委员会主席,欧共体管理各项事务的委员等。

除此以外,双方领导人的互访也日益频繁。就欧共体而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开始不定期地访问华盛顿。奥尔托利(Francois-Xavier Ortoli,1973—1977年在任)于1973年,詹金斯(Roy Jenkins,1977—1981年在任)于1977、1978、1980年,索恩(Gaston Edmont Thorn,1981—1985年在任)于1981、1983年访问了华盛顿,而德洛尔对华盛顿的访问更为频繁。就美国而言,1975年福特总统在访问北约时在布鲁塞尔会晤了奥尔托利;1976年1月卡特总统正式访问了欧共体总部,成为第一位访问欧共体总部的美国总统,并于1978对它进行了第二次访问。不过,虽然里根总统在1985年在欧洲议会发表了一次演说,但他不仅从未访问过欧共体,而且把每年两次的欧共体委员会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会议减少到一次。

1985年4月德洛尔在白宫与里根的会晤虽然未能完全打消美国最初对“欧洲堡垒”的担忧,但大大地促进了美国对欧盟委员会“1992年工程”的理解,有助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回合的启动,并开启了德洛尔担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的十年间双方定期、紧密磋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