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声区的区分,是从一个声区转换到另一个声区的技术训练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从低声区到中声区,有真假声混合的训练过程。只有从中声区到高声区才存在着声区转换问题。每个声部都有一个换声点,换声点上面半个音和下面大约四至五个半音构成了换声区。
一般说来,男女高、中、低声部的换声点相距一个小三度。女高音的换声区不像男高音那样明显,如果中声区真假声混合解决得当,就能顺利地进入高声区。在同一声部中,换声点的高度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大号头(即戏剧性)类型的声音,较之小号头(抒情性)类型的声音,其换声区要低一至二个半音,换声点需要仔细地聆听和分辨。(www.xing528.com)
采用换声区过渡的训练方法,是使声音进人头腔获得理想的高音,并使高声区与中、 低声区统一的手段。不少声乐家都把换声区作为进入高声区的桥梁,对换声区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这里,摘引我国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对换声区训练的方法:“歌唱者若要从低声区顺利地唱到高声区,就得注意并明确换声区的操作方法。如有的人能无异样地从中央c往上唱到c2,便可从d2开始,调整其发声操作方法。对已明确并基本掌握了中声区唱法的歌唱者,可要求他在换声的音上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微小的倒抽一口气的动作,犹如‘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推开和稳定咽腔(咽腔决不能缩小),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感觉声音向更上、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样,声音就自然地进入换声区。在d2、e2、f2等音上用同样的方法操作,此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加强气息的流量或增加音量,不是像唱渐强,而是像唱渐弱,并且要将所唱的元音依靠上唇。以上面部表情肌的收缩,将元音逐步集中变窄。这时,气息下沉丹田,喉头不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自然地下降。所谓将元音变窄是指如唱‘啊’(母音),在需要变窄时,感觉唱的是‘奥’,再窄是‘哦’(a、au、o),如到换声点f2时,‘啊’,略带‘乌’。须要特别注意的是母音变窄的动作必须在硬腭的外部、前端形成,绝对不可在喉咙里做动作,造成一种舌根紧缩的‘厄’音,这样既不起换声的作用,又影响吐字的准确性。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将元音变窄不影响吐字吗?我说不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常用生活中的穿针引线为例。穿针需将线头捻尖,否则过不了针眼;线穿过了针眼便可随意引线。这就是说将元音变窄,如同穿针时,将线头捻尖而不是另换一根线。将元音变窄,使声音顺利地进入高声区,由于音位高,吐字仍然清楚,听众也不会觉察元音所起的变化。”(摘引自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