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实施

案例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实施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案例教学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这样一个学习的壁垒,帮助教师构建了一个以“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和实施

1.有利于搭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平台

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世界教育的转向,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国际发展需要,达到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搭建了可操作的平台。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试题命制。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的编制过程中,巧妙借助了高考试题,从中提取案例情境,使所用案例素材既能不脱离高考实际,又能够紧密结合生活和相关科技前沿。案例严格依据“学科知识”“实际问题”“真实情境”进行编写,努力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其中,达到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培育与关切。

2.有利于学生实现从“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

在案例教学中,笔者借助真实的案例情境,巧妙地将学科知识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案例中的现象或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是课本上枯燥、古板的知识,而是可以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从根本上化解掉学生心中“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念。

在“雾霾”的案例中,教师从什么是雾霾,到雾霾从何而来,为什么在节能减排的大力倡导下雾霾却逆势增长等问题入手,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使学生对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价态二维元素观的建立实现了学习思路的结构化。学生由此对组成物质的元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明确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知道了元素在不同物质中会有不同的价态,同时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元素观的建立,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www.xing528.com)

3.有利于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讲授法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依照课本进行逐章内容的讲解和教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快速的学会某一内容或模块的知识。然而,在历年高中教学中发现,学生即使对某一模块或内容的知识掌握已经非常熟练,但是当做到比较综合性或是实验性的题目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会的知识始终是停留在课本上,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二是化学学科属于科学的起步,不是记牢相关的实验现象或是实验步骤就叫作学好了化学。化学学科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创新实验时的过程设计和环节推理。因此案例教学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这样一个学习的壁垒,帮助教师构建了一个以“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

以H2S和CO2协同转化的案例为例,此案例的核心为开采天然气时除掉其杂质气体。提道杂质气体的去除,学生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元素化合物的转化,但是我国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却以电化学的原理为基础,成功实现了二者的绿色转化。该案例借以这样一个电化学转化模型,引导学生逐步去分析其中的原理和依据,打开学生视野,以一种反证法的方式,无形中实现对化学科学实践的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