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理论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终身教育”一词于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此后,经过杜威等人的发展,被人们所接受。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潮流深入人心。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科文大会上,“终身教育”作为改革教育制度、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首次被明确提出,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把教育引申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贯彻一生的品质和能力,其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论,各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观点。在国外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的作品中体现出终身教育的萌芽。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是:强调终身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和随机性;突出兴趣原理;注重小组学习法;重视创新性和非指导性的教育方法。我国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意指一个人的学习要贯穿人的一生从而达到“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理念,主张教育要以生活和社会为中心,提倡“教学做”的学习方法。也有学者对其基本观点如下:
(1)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
(2)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
(3)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4)寻求教育的协同作用。(www.xing528.com)
(5)终身教育的意识。
(6)关注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理论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要突破学校的枷锁,注重与生活联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型人才。化学科目作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类社会能源、材料、医药、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个人发展角度考虑,教育要注重教育整体性和连续性,那这些教育性质如何实现呢?关键之一就是和学校科目联系起来。整体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新课改以来,我们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些都说明教育要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连续性:学校课程的学习具有有限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将学校所学课程延续,那怎么延续呢?如果学生通过学校课程习得了终生难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我们就可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终身教育理论可以作为化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和体系探索的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