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简介与优化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简介与优化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电影叙事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以下四位学者的叙事学理论。普洛普认为,母题也是可分的,切分后的母题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汇代替,从而使叙事的主题发生变化。普洛普提出的分析作品的方法,具有严谨和科学的特点,对后来的叙事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普洛普认为在叙事作品中功能是最重要的,人物是功能的负载者或执行者。格雷马斯以普洛普等人的叙事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出三对六种行动元,组成行动元的模型。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简介与优化

产生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叙事学理论,注重从作品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提炼,并进展到深层意义的分析。和电影叙事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以下四位学者的叙事学理论。

一、普洛普对故事基本成分的研究

弗·雅·普洛普(1895—1970)是俄国语言学家,1918年毕业于彼得格勒大学,1938年获教授职位,以民间文学为主要学术方向。1928年,普洛普发表了《故事形态学》一书,[165]以“神奇故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叙事文体的特殊结构。神奇故事也指童话,是不同于神话的民间故事。在书中,普洛普通过研究民间故事的形式确定其故事结构的规律性,这标志着叙事研究进入了结构分析阶段,该书被介绍到欧美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时,俄国学者多从故事类型的角度研究故事的结构,也有学者注意到故事结构和形态描述的问题,比如维斯洛夫斯基认为,故事的“母题”是叙事的最小单元,母题的组合构成主题,应该在研究中区分母题和主题。普洛普认为,母题也是可分的,切分后的母题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汇代替,从而使叙事的主题发生变化。举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妖怪抢走了唐僧”这一陈述可切分成“妖怪”“抢走”“唐僧”等三个单元,用别的词汇替代它们,陈述的主题就会发生变化。

普洛普发现了研究民间故事的有效方法,即分析它的结构构成。在故事结构中,角色的功能是人物的一项动作,其重要性取决于对整体故事发展影响的大小,要把它们提取出来。普洛普说:“故事中,角色的功能是稳定的、不变的要素,独立于角色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载体。它们是故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事中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166]就是说,人物功能是故事中固定不变的基本成分,它是“常数”或“不变项”,它比人物、功能赖以完成的方式都重要,要分离出人物的功能,根据功能来研究故事。在传奇故事中,功能的数目是有限的,传奇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相同的类型。比如:

“(一)国王送给英雄一只鹰,鹰将英雄带到另一国度。

(二)老人送给萨克一匹马,马将萨克带到另一国度。

(三)男巫交给伊万一条小船,船把伊万送到另一国度。

(四)公主赠给伊万一枚戒指,从戒指里出来的一伙年轻人把伊万带到另一国度。”[167]

在上面的例子中,人物身份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基本作用、功能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同的结构形态,稳定不变。

俄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阿法纳西耶夫(1826~1871)编辑了《俄罗斯童话故事集》等书。普洛普从他选编的故事中取了100个故事,把故事文本切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得到31种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①离家出走;②禁止;③违反禁止;④询问;⑤提供情况;⑥欺骗;⑦共谋;⑧损害或缺乏;⑨调解;⑩相反动作的开始;⑪出发;⑫提供者的首次功能;⑬英雄的反应;⑭接受神奇之物;⑮在两个王国之间移动,旅途中有一向导;⑯斗争;⑰英雄的标志;⑱胜利;⑲补救缺乏;⑳英雄返回;㉑追踪;㉒救助;㉓隐姓埋名地出现;㉓撒谎意图;㉕困难的任务;㉖完成任务;㉗认出;㉘骗局被揭穿;㉙改变面貌;㉚惩罚;㉛结婚。

这些功能是历时性的文本,它构成线性的句法序列。在民间故事中,经常把同样的行为功能分派给各式各样的人物。功能数目有限,故事中的人物数目却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普洛神用7种角色概括了各种人物:①对立面(侵犯者);②提供者;③助手;④公主或其父亲;⑤委托者;⑥英雄;⑦假英雄。这些角色都有其行动范围,执行着上面一种或几种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形成“一般性”的公式,就如同数学公式,它能解释所有的俄国民间故事,也可凭借这些公式来创造新的故事。普洛普提出的分析作品的方法,具有严谨和科学的特点,对后来的叙事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格雷马斯的叙事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1917~1992)祖籍立陶宛,1951年获得法国国籍。1962年担任法国普瓦捷大学教授,讲授结构语义学。1966年发表《结构语义学》一书,使用语言学理论构筑叙事学模式。普洛普认为在叙事作品中功能是最重要的,人物是功能的负载者或执行者。格雷马斯以普洛普等人的叙事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出三对六种行动元,组成行动元的模型。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符号学矩阵”,在叙事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行动元模型

格雷马斯认为,从叙事的规律来说,一切叙事都具有三对最基本的行动元,它们是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反对者,它们的基本含义可解释如下。

主体/客体。主体一般是作品的主人公,客体是主体愿望的对象。愿望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环境等。如《西游记》中主体是取经团队,客体是佛经。格雷马斯认为,是愿望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目的论的关系,也可以相互转换,如恋爱中的男女双方。

发送者/接收者。发送者把客体发送出来,接收者接收客体。格雷马斯说:“一则叙事,讲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没有父母的干预,最后以结婚收场。在此叙事中,主体同时是接收者(destinataire),而客体同时是爱情的发出者(destinateur)”[168]在《西游记》中的发送者是佛祖,接收者是东土大唐;在《寻找圣杯》这类叙事中,主体是主人公,客体是圣杯;发出者是上帝,接收者是人类

帮助者/反对者。帮助者帮助主体获得客体,反对者反对主体获得客体。格雷马斯说:“①一类功能在于提供帮助,或促成愿望的实现,或有利于交际;②另一类功能则相反,它们制造障碍,或阻碍愿望的实现,或阻碍对象的交际。”[169]在《西游记》中帮助者是各路神仙,反对者是为取经制造障碍的妖魔鬼怪。

格雷马斯以主体所追求的愿望(客体)为轴,将愿望的对象(客体)置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使主体的愿望投射于辅助者和反对者,构造了下面的叙事模型,如图7-1所示。

图7-1 叙事模型

格雷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可以做类似的分配:

“主体……人;

客体……无阶级社会

发出者……历史;

接收者……人类;

反对者……资产阶级;

辅助者……无产阶级。”[170]

(二)叙事符号矩阵

格雷马斯的意图是建立一门深层语义学,在《论意义》(1970)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符号学矩阵”,如图7-2所示[171]

图7-2 叙事符号矩阵

(双横线)是反义(对立)关系

(斜线)是矛盾关系

(竖线)是蕴含关系

这个矩阵是按照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方式组织起来,强调了对立各方的转换。各方的对立和转换都是建立在三对行动元的动态结构上,把行动元叙事的历时动态系统转换成共时静态系统。由图表得出六种关系:

反义(对立)关系二项:S1和S2

矛盾关系二项:S1,S2(www.xing528.com)

蕴含关系二项:和S2和S1

格雷马斯认为,所有的叙事文本中都包含着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这一深层结构呈现在三组关系的变化组合中,它可以用于文学、电影的文本分析之中。

三、列维·施特劳斯对叙事结构的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1908~2009),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结构人类学》《野蛮人心灵》《今日的图腾主义》等著作。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原理用于人类学研究,分析原始社会的神话。他认为,神话种类繁多、大量重复,要理解神话的内容,必须掌握它的深层结构。就是说,神话表层讲叙的内容正如普通语言学中的“言语”,神话的深层结构正如普通语言学中的“语言”系统。神话代表着原始时期人类的某种精神困惑,精神困惑是不同地域和民族共有的,尽管各民族的神话(言语)不同,但有着类似的结构(语言)。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神话,发现它的完整结构。当完整结构呈现出来后,对个别的神话也就能够理解。

神话中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神话中往往只出现一部分,它是完整结构的部分出现。在多个神话中,其整体结构才呈现出来。列维·斯特劳斯举了个乐谱的例子。他说:“如果我们在无意中把神话看成一个非线性系列的话,那么就会把它作为一部管弦乐总谱来处理,我们的任务就是恢复其正确的排列顺序。”[172]每一个具体的神话都是“言语”,都体现了作为神话总体的“语言系统”的部分内容。在神话的不断编制(表达)过程中,它的总体结构被呈现出来。列维·斯特劳斯列出了一个乐谱表格图,如图7-3所示。

图7-3 乐谱表格图

施特劳斯把这样的方法用于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俄狄浦斯神话是一个神话系列、一个故事群,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个神话。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忒拜城的建立;第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第三,安提戈涅的故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需要对故事反复捉摸,从中提炼出要素单元。这些要素单元是神话内在结构的关键点,各单元之间形成一种关系。通过对俄狄浦斯神话群的研究,列维·斯特劳斯选取出八种要素单元(表7-1中①至⑧),它们呈现了一种结构关系。以它们为指导,列维·斯特劳斯又选取出容易被忽略的三条(表7-1中⑨至⑪)对它们进行排列配置,形成表7-1。[173]

表7-1 对俄狄浦斯神话群的分析

续表

A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一书中,埃忒奥克勒斯杀死其弟波吕涅克斯这一条被放在第三列。根据上下文意,它应该在第二列。

在这个表中,横着读(表7-1从①至⑧)是三个故事,就像语言学中的句子,是一种历时性的关系,它是俄狄浦斯神话群的简化版。对每一列从上到下纵向读,就像语言学中句子的共时性关系,它表明在讲叙故事的时候,重要的情节内容和进程关键点不断呈现,具有深层结构的意义。

在表中,第一列的含义是:过高地看待亲缘关系;第二列的含义是:过低地看待亲缘关系。这两列构成对立关系。第三列的含义是:凶龙和司芬克斯对人类起源于大地进行障碍或否定;第四列的含义是:行走和活动的困难,说明当人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的时候,或者不会走路,或者行走困难,它坚持了人由土地而生的理念。这就使得第三列和第四列相对立。第三、四列涉及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看法,如果是来自人,则需要杀死怪物,如第三列所示;如果来自土地则人的肢体受到损伤,如第四列所示。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群里存在的深层结构,揭示了整个俄狄浦斯神话对人的起源的思考和焦虑,在这里,对立性明显的情节表述处于一种平衡中,又表现了对此问题判断的困惑。因此,在神话中会一再表述和纠缠这个问题,不断产生类似的叙事。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这类神话就不再出现。

列维·斯特劳斯使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研究神话,发现了神话共时性的深层结构,对西方文学与电影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热奈特等学者那里,叙事学从叙事结构的研究进展到对叙事语法的探讨。

四、热奈特的符号学叙事理论

惹拉尔·热奈特(1930~),20世纪后期法国重要的结构主义诗学家和符号学家。1968年,他对一部巴洛克史诗《被解救的摩西》中的三种叙述方式进行了分析。后来,他对司汤达的一部小说做了同样的分析。1969年,热奈特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进行整体分析,写出了叙事学的经典著述《叙述话语》,使之成为严整的符号学叙事理论。

在叙事学理论中,热奈特首先区分了叙事、叙述和故事三个概念。

故事就是所叙之事,它是讨论叙事学的出发点。使用话语把故事讲出来就是叙事,形成了叙事作品。因此,叙事就是话语。一个故事可以形成一个叙事作品,也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叙事作品(不同的版本),“怎样”讲叙这个故事,就形成了“怎样”的故事版本,“怎样”讲述故事、讲述故事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叫作“叙述”。

怎样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成了“怎样”的叙事,因此,叙事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叙事的角度和方法,就是“叙述”。

热奈特认为,一切虚构的故事都可以看作一个动词的展开。动词包括时态、语式和语态,它们的展开就构成了叙事学理论的内容。就像语言学可以用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解释一切句子一样,可以通过展开的动词把叙事过程符号化,来解释虚构的故事。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要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态,包括次序、进速和频率

次序就是故事的编年顺序(故事的自然时间)和话语出现顺序(叙述故事采用的艺术时间)的对比。前者是单一的,后者是多样的,后者的多样性来自叙述模式的不同。因此,在次序方面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进速是故事时间在话语中的不同呈现。故事按照年、月、日、时、分、秒为单位,话语的历时性展开以词、句、行、段、页为形式,在叙事中就产生了四种进速:无限快速,如一句话过去了几十年;相对快速,用简单的话语概括较长时间中的较多事情;相对慢速,用较多的话语句段表现很短的故事;零度进速,故事时间停止、话语句段却在进行。正是这四种不同的配置形成了不同的叙事节奏。

频率是指叙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场面等要素出现的次数以及它们的关系。频率的类型可从表7-2看出。

表7-2 频率的类型及释义分析

在一个文本中,可以以某种频率为主导搭配其他频率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作品的叙事风格。

(二)语式

在语言学中包括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它意味着故事讲出来的方式。在叙事学中,语式包括距离和视角两个因素。

距离体现叙述方式和故事内容的关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单纯叙述和模仿叙述的区别:单纯叙述是作者自己的口吻,模仿叙述是作者模仿人物来叙述。前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感受到事物的本来样子,人和事物的距离近;后者如“李白在诗里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感受到李白说的事物的样子,人和事物的距离较远。从主观方面说,“我告诉父母说我要考研究生”属于间接叙述,包括了信息(考研究生)和信息的传递(我说向父母说);“我想,我要考研究生”则是直接叙述,信息传递者是“我”;“我要考研究生”作为直接叙述,不再有信息传递者,距离最近。一般说来,细节多、直接叙述、心理叙述,要比细节少、间接叙述、事件叙述的距离更近。

视角体现叙述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学提出了“叙述者”的概念,叙述者不是作者。故事是作者写的,故事中角色的位置和语言也是作者设定的,这毋庸置疑。但作品文本是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作者位于文本之外,叙述者位于文本之内。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等于作者,也等于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和人物的关系是叙事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三类:

①零聚焦视角。叙述者大于人物,知道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熟知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是上帝一样的全知叙述者。

②内聚焦视角。叙述者等于人物,人物知道多少,就叙述多少。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物,故事在他的视野中展开(固定内聚焦视角);也可以分别由几个人讲述几个故事(转移内聚焦视角)和由几个人分别讲述同一个故事(多重内聚焦视角)。

③外聚焦视角。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人物的外貌、行为、言语,不进入其内心世界,也不解释人物的行为,只是客观记录。

(三)语态

在语言学中语态是言语行为和主语的关系,在叙事学中,语态是指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和所叙之事的关系。热奈特把语态分为叙述时间、叙述层级、人称、受述者四种类型。人称是叙事视角问题,受述者是接受美学问题,不属于讨论的重点,重点在于前两种。

①叙述时间是叙述时的时间和所叙故事时间的对比,可以分为:事后叙述,用于讲述往事;事前叙述,用于讲述未来、预言;同时叙述,类似于现场报道;插入叙述,叙述者插入到情节的不同时刻中,故事和叙述交织在一起,比如,有多个通信者的书信体小说。

②叙述层级出现在有多个叙述者的情况下,比如有全知叙述、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等,是指叙述者不断变动,形成作品的多样风格。

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对电影叙事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在电影中的闪回、跳接、摄影机的视角、蒙太奇手法等,都体现了叙事学中的时态(次序、进速和频率)、语式(距离和视角)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可以直接“移植”到电影叙事分析中,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