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源结构
这里主要区分本地农民工和外地农民工。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外从业的农民工。农民工实际构成情况见表9-4。
表9-4 农民工来源结构
从表9-4可知,在CRHPS的农民工样本中,本地农民工占了56.1%,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9.2%高了16.9个百分点。这与CRHPS的样本特点有关,即本地农民工大多符合9.2.1中所述的(2)(3)(4)三个条件,而外地农民工有较高比例不符合上述条件,因而被排除在CRHPS的样本以外。
(2)年龄及性别结构
农民工年龄与性别结构如表9-5所示,农民工的男女性别比基本相当,全国平均的男女比为98∶100。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差异不大,只有中部地区男女比较低,为95.7∶100,其他地区都在98∶100左右。
表9-5 农民工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单位:周岁
从农民工的性别与平均教育年限来看,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较低,东部略高于中、西部,各地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女性(见表9-6)。
表9-6 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与平均受教育年限 单位:年
表9-7显示了农民工的学历结构。从中可知,农民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大多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其中初中学历者占35.8%,小学学历者占22.3%,文盲也占了11.0%。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80后”“90后”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的学历变化情况(见表9-8)。
表9-7 农民工的学历结构 单位:%
表9-8 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学历结构比较 单位:%
从表9-8可知,从老一代到“80后”再到“90后”的农民工,学历有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从老一代的47.5%下降到“80后”的8.2%,再下降到“90后”的3.8%;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提高,从老一代的15.5%,到“80后”的51.5%,再到“90后”的69.9%,且拥有高中、中专或职高、本科、硕士等学历的人数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4)户口情况(www.xing528.com)
如表9-9所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绝大部分农民工依然是农业户口,比例高达97.7%,有统一居民户口的农民工占比只有2.3%。从东、中、西部分区来看,东部地区有统一居民户口的农民工比例最高,达到3.1%,这与东部地区城镇化率最高的情况十分符合。西部地区农民工有统一居民户口的比例居中,为2.0%,而传统农区中部地区的农民工拥有非农户口的比例最低,只有1.1%。
表9-9 农民工户口情况 单位:%
(5)家庭迁移率
表9-10显示了农民工的家庭迁移情况。这里的“家庭迁移率”是指迁移后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人员占家庭总人口的百分比。这里的“居住在一起”指的是一起住了至少6个月,并且仍住在一起,上班、上学在外,但周末回家的也计算在内,不满6个月的婴儿,以及结婚还不到6个月的都计算在内。
表9-10 农民工的家庭迁移率
注:对本地农民工而言,称“迁移”可能并不确切,但也可以理解为从农村迁往城镇,因此考察其“家庭迁移率”也是有意义的。
从表9-10可以发现,农民工的家庭迁移率非常高,全国平均达到了89.65%;东部地区农民工家庭的迁移率达到90.79%;中部地区次之,达到88.61%;西部地区也达到了87.06%。这么高的家庭迁移率当然与CRHPS的“农民工家庭”样本特点有关,更确切地说,符合9.2.1中农民工家庭4个条件的这一农民工群体,绝大多数是家庭式迁移的农民工。事实上,这个群体中,属于个体迁移(即与受访者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个数为0的比例非常低(见表9-11)。
表9-11 与受访者居住在一起的农民工家庭成员数量 单位:%
从表9-11可知,与受访者共同迁移住在一起的人数为0,即个体迁移的比例平均只有6.8%,对于本地农民工家庭更是只有5.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不与受访者住在一起的农民工家庭的人员数量情况(见表9-12)。
表9-12 不与受访者居住在一起的农民工家庭成员数量 单位:%
从表9-12可知,不与受访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数量为0,即举家迁移的农民工家庭达到了79.8%。
(6)获得城镇户口意愿
从表9-13可知,即使是对在城镇生活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他们获得城镇户口的意愿也并不强烈,我们的样本中,全国愿意获得非农户口的农民工平均只占17.0%,这一比例甚至还低于居住在农村的农村居民的21.0%(详见表9-3)。这些稳定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应该比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更加了解城乡户口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城镇户口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是否获得或是否愿意获得城镇户口已经不是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主要标志。而且越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工获得非农户口的意愿越低。
表9-13 农民工获得城镇户口的意愿 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