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工也十分精细,砚台上有一条天然金线绕左下角一周,正面左下角沿金线巧雕一修竹,沿砚右边缘至砚额随形雕一虬松,砚左上角雕一缕祥云,祥云下雕一圆月形砚池;砚背面沿金线雕一腊梅,梅树枝根交错纵横,一个个虫蛀隐匿其间。
著名收藏家马先生学识渊博,口才极佳,在电视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收藏经历,总是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特别是有一次他讲到年轻时候逛鬼市,把鬼市“残灯无焰影幢幢”的情景更是讲得活灵活现,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受马先生蛊惑,前些年,我一直对鬼市充满着好奇。后几经打听,才略有了解。
鬼市原本是一种特殊的早市,古人形容它是“半夜而合,鸡鸣而散”。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鬼市一般是从五更开始交易,相当于现在的三点到五点。由于时间点同传说中鬼出没的时间相合,所以那种特殊的早市被世人称之为鬼市。鬼市自古有之,最早出现于北宋,据说这跟北宋时期破除坊市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在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北宋逐渐打破坊市格局,允许商人在街道上开设店铺,这极大地促进了北宋商业的繁荣,在此背景下,鬼市应运而生。到了晚清末年更是空前繁荣,那时由于贵族家道中落,许多王爷贝勒们只能靠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堂堂王爷贝勒们没颜面在光天化日下摆地摊,所以就借着朦胧的夜色去鬼市卖些东西,聊以为生。
鬼市从来都是鱼龙混杂、变幻莫测之地。一些来路不正、见不得光的东西,由于不敢光明正大地卖,便拿到鬼市来出售;另外,历朝历代的造假都十分猖獗,鬼市交易中不免也有用假货来坑蒙拐骗的。比如说古玩,本来是需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仔细查看,但夜晚灯光昏暗,所以很多人容易看走眼,甚至上当受骗,卖家往往天没亮就会收摊走人,天亮后买家发现自己被坑也毫无办法。因此,对许多人来说,鬼市既可能是淘宝的乐土,也可能是受骗的伤心地。鬼市一直延续,直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西安等地都还存有鬼市。许多老收藏家都有过逛鬼市的经历,鬼市也成就了不少收藏家。
如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鬼市了。有时与朋友聊天,聊到古玩市场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鬼市,偶尔还会流露出对鬼市无限憧憬的神情。
前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正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年休假。老冯给我打来了电话,电话里他故作神秘地说:“你不是对鬼市很好奇吗?叫上小张,我们现在去景德镇如何?明天陪你去逛鬼市。”对他的话我当时尽管是将信将疑,但还是答应了,邀上小张,便立即赶去与他汇合。
长:19cm
宽:15cm
高:3cm
去景市的路上,“鬼市消失多年,今日为何又现?”这样的疑问一直困扰着我。在我的再三追问下老冯终于道出了原委。老冯所说的鬼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市,只不过是景市晓光古玩城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特别早的早市。景市周边的一些农民、乡下窜货的和外地的古玩商,甚至还有机关干部等形形色色的人,每周一凌晨三四点赶到晓光古玩城,把一些用不着的旧物、良莠不齐的工艺品,或真真假假的古玩等往地上一摆,就地设摊,直到早上七八点才逐渐散去。早市为何要那么早的原因,大抵是为了凑时间,不至于影响摆摊人和逛摊人上班、出工、开店或其他的正常工作时间,倒很少有借着夜色避羞或是坑蒙拐骗。如今这个早市一年比一年热闹,在周边几省都很有名气。听完老冯的解释,我尽管有些失望,但依然对老冯描述的那个早市充满着期待。
一夜无眠,次日凌晨四时,我和老冯、小张就如约起床。走出酒店,晨风微凉。不远处的早市,雾霭迷蒙,稀疏而又昏暗的路灯下,人头攒动、影影绰绰,显得有些诡异。一进入早市,我便迫不及待地逛了起来,与老冯、小张他们时分时合。沿着一排排地摊,我一边走动,一边用手电筒照射地摊上摆放着的物件,一件件原本寻常的物件在灯光照映下显得特别诱人。渐渐地我发现了这个早市的一些奇特之处,与其他市场相比,这里既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人声鼎沸。一个个摊主如老僧入定,端坐摊前,没有高亢的叫卖声。逛摊的人是蹑手蹑脚,与摊主交流也是轻言细语,像是恐惊他人。由于光线不好,有的摊主在自家摊位上放着充电的小灯,逛早市的人也都自带着手电筒,小灯光亮如豆,手电光线如柱,或静或动,或明或暗,使整个早市沉浸在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里。逛着逛着,面对这如梦如幻的景象,我不禁神情恍惚,感觉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当逛到角落处的一个小地摊时,眼前所见让我的心一阵狂跳。地摊上整齐地摆着二十几方砚台,摊主是个鹤发老者,他身形消瘦,白色的衬衣外披着深色的马甲,穿着十分整洁得体,修长白皙的手指夹着一支香烟,端坐在小板凳上悠然地吞云吐雾。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学者或者是个老干部。他显然是个摆地摊的新手,既没有选到一处好地段,也没有配盏小灯;另外,神情还不投入,像是个置身摊外的看客,安静地处于昏暗一隅,大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态。
“老先生,您好!”我蹲下身很客气地向老者打了个招呼。
他用手在地摊上比画了一下,也很礼貌地回应了一声:“您好!您看看吧!”
地摊上摆着的砚台都很开门,入眼便能看出都是清代中晚期的东西。每一方都品相完整、形态大方,并且品种多样,有歙砚、端砚和澄泥砚;形制也各异,有钟形砚、方形砚、随形砚和淌池砚。我从未在任何一个门店或摊位同时看到过这么多的精美老砚,这让我兴奋不已,但眼前的一些状况却又让我甚为不解。老者怎么会有这么多好砚台?他是个藏家吗?怎么舍得都卖了呢?我努力平复心情,一边逐方逐方地挑选砚台,一也很谦恭地问道:“老先生,您怎么有这么多老砚?您是藏家吧?”
老者平静地说:“谈不上是藏家,只是爱好,看见喜欢的就买了些,这些都是几十年攒下来的。”
同样喜欢砚台,我突然觉得砚台将自己的心与老者拉得很近,接着我又有些惋惜地问:“老先生,这些砚台您攒了几十年,也陪了您几十年,您怎么舍得卖?”
老者长叹了一声,有些伤感地说:“唉!不卖又如何?儿孙不爱砚,自己也慢慢玩不动了,趁现在还走得动,给它们找个新主人吧!再说还可以卖几个钱,贴补贴补家用。”(www.xing528.com)
听完老者的话,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莫名的痛楚。此刻我深感迷茫,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若是买了老者的砚,那是帮他?还是伤他?我踌躇了片刻,终究还是抵御不了美砚的诱惑,很快挑选了四方,小心地捧在手上,送到老者面前,怯声问:“老先生,这四方怎么卖?”
此时老者神情显得有些颓丧,他淡然地说了个金额,盯着那四方砚看了好一会儿,才喃喃自语道:“老伙计,给你们找了个新主人,看着你们的新主人是真心喜欢砚,也算没亏待你们呵。”说罢他又看了看我,很恳切地对我说:“这位朋友,这几方砚可都是好砚,善待它们吧!谢谢呵!”
听完他的话,我内心即刻又生起了一阵悲伤,双眼也感觉有些湿润。我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勇气,放下钱就逃也似的离开了那个小摊,离开了那个夜幕下孤寂的老人。
那四方砚真是难得的好砚,分别是雕刻太平有象的澄泥砚、端石淌池砚、端石钟形砚和端石随形砚,特别是那方端石随形砚更是精美绝伦。那方随形砚,砚石十分珍稀,系麻子坑所出,在砚堂处有一片十分清晰的鱼脑冻,像升腾起的一簇浮云;砚石质地细腻滋润、致密坚实,正如《端溪砚史》所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雕工也十分精细,砚台上有一条天然金线绕左下角一周,正面左下角沿金线巧雕一修竹,沿砚右边缘至砚额随形雕一虬松,砚左上角雕一缕祥云,祥云下雕一圆月形砚池;砚背面沿金线雕一腊梅,梅树枝根交错纵横,一个个虫蛀隐匿其间。砚上所雕的松、竹、梅,构成一幅极为清丽高雅的“岁寒三友图”画面。可是面对这四方如此精美的砚台,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拥有它们的快乐。夜幕下老者那孤寂的身影,卖砚时老者那寞落的神情,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挥之不去。老者卖砚的哀伤,砚台流转的命运,一度让我情绪有些低落。
大凡爱收藏的人都宁可缩衣节食、风餐露宿,却对心爱之物不惜一掷千金,辛劳毕生,每件藏品都倾注了收藏者无数心血,每件藏品背后或许会有一段悲喜故事。但这又能如何?佛家有语:“万绿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任何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谁也不能带走些什么。收藏家也好,普通收藏者也好,自然也都是如此。藏品再珍贵,藏者再珍惜,拥有也不过数十年。对藏者而言,其所藏终将化为乌有,也难逃来去空空的定数。思之也颇令人感叹。
在藏者迟暮之年,或物化之后,其所藏抛售换钱者有之,开馆面世者有之,捐献社会者有之,传于后嗣者亦有之,然其四者又如何?
抛售换钱者。像卖砚给我的老者那样,一些年龄较大的藏者,因身体日渐衰老,感觉玩不动了,或者是因为生活拮据,无奈地将那些陪伴自己多年的藏品陆续出售,而且有时因为情急还是被贱卖;买主也无法选择,如果碰到真懂的还算幸运,若是碰到一个仅为附庸风雅的外行,那些心爱的藏品就只能明珠投暗,等待它的不知道将是怎样的命运。因此,抛售所带来的对藏品的不舍和对其命运的担忧,往往会让许多收藏者情凄意切。
开馆面世者。也有一些心性比较高的收藏者,会开一个民间私人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藏品。而事实上开馆也存在许多困难。一方面,社会对民间博物馆关注不多,民间关爱文物、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另一方面,政府扶持民间私人博物馆的政策也有限,使得开馆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再一方面,就是开馆的收藏者自身原因也不少,有的是藏品不够丰富,有的是专业知识有限,有的是难提供优质服务,但更多的还是经济实力有限,凭借收藏者个人经济条件,难以维持一个博物馆的开销。上海的民间博物馆曾有过一段时期辉煌,但近年这些博物馆除少部分还在惨淡经营、艰难维持外,大部分都陆续关闭了,现在能接待游客的民间博物馆已寥寥无几。
捐献社会者。收藏者在合适的时候将藏品捐献给国家或公益机构组织的博物馆不失为明智之举,那样既可以为自己心爱的藏品找到一个好归宿,又可以为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方面张伯驹、徐世章、孙瀛洲等收藏大家树立了榜样。但真要说起来捐献藏品也不是件易事,首先,能否让收藏者心无芥蒂捐就是个问题。一些收藏者原本有捐献的意愿,但现在相关的机制还不健全,比如对捐献品是否展示、如何保管等有关承诺的问题,如何保证捐献者相关权益的问题,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都会影响收藏者捐献的积极性;其次是,收藏者能否顺利捐出也是个问题。作为普通的收藏者一般只能捐献给当地的博物馆,而当地的博物馆接受捐赠也会有一定门槛,并不是来者不拒。他们除了要确认藏品真实有价值外,还要从历史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适合馆藏,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博物馆又未能公布标准,明确规程,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常常存在收藏者想捐而不知道怎么捐的情况,这也无形增加了收藏者的捐献难度;再就是,收藏者家庭内部是否意见统一还是个问题。收藏者要安安稳稳地把藏品捐出去,还必须做通家庭成员的工作,否则也会惹出一些麻烦。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知名学者季老先生去世多年之后,其子起诉季老先生生前所供职的大学,要求该大学返还季老先生生前捐献给学校的书籍、字画等藏品,涉案标的额高达近亿元,一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传于后嗣者。瑞银集团2017 年的报告指出:全球收藏家九成超过40 岁,八成想把艺术品传承给下一代,对家庭展开艺术教育的只有约四成。这意味着,在家族传承上,收藏者面临许多潜在问题。由于缺乏对家庭的相关教育,收藏者的后嗣往往认识不到藏品的价值,更谈不上热爱,有的由于见证了老一辈收藏的艰辛,甚至还会厌恶收藏,因此,收藏者的后嗣继续搞收藏的极少。藏品传于后嗣,现实情况常常让人痛心,一件件历尽艰辛求得,且曾被收藏者视若珍宝的藏品可谓命运多舛,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被弃于荒野,更多的是被胡乱变卖。网上有过这么一则消息,柳州市的奇石收藏家余女士,她耗费毕生的心血收藏有1000 多块奇石,她子女最终却以一卡车百元的价格舍弃,几十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了泡影。
人与物,其实是互为过客,相遇便是难得的缘分。一日缘起而聚,实属幸运,确应珍惜,当倾真情长伴,长相厮守,也必情深义重;然而人终归经不起物的消磨,他日缘落而散,也属无奈,难别难舍,乃人之常情。收藏者将藏品捐也好,传也罢,终究都还是分别。分而不别,方为智者所为。如何为之?形不分,人无力;神不别,却可为。将感情倾注于物,用心去细细感受物的每一处好,则物便长存于心;读懂物,将物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记于文,传于世,则物便长存于世。想通了这些,我心释然,似乎也为我那些心爱的砚台找到了将来的归处。
2020 年02 月18 日
【知识链接】
端砚的石品花纹。端砚石品很多,常见和名贵的有黄龙纹、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其他还有鸡血纹、鸡脚筋、白辉点等。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纹多在坑仔岩中出现。鱼脑冻,其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因其形状如鱼脑而得名,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其为:『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一般边缘较清晰,有细条纹,没有火捺环绕。石眼。其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它是含黄铁矿与赤铁矿的结核体。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好的石眼圆正完美,晕圈数层,中间有瞳,叫做活眼,无瞳叫死眼,因石眼稀有,所以有『端砚贵有眼』之说。天青。其较为少见,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是上品天青。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青花。它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它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金银线,它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鹧鸪斑,也称麻雀斑,它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地洒落在砚面上。这些斑点有白中带黄色的,有黄中带褐色的,有青带黑色的,像鹧鸪或麻雀羽毛上的斑点而得名。五彩斑(又称五彩钉),它是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不过五彩斑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翡翠,它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