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及思想的研究不足

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及思想的研究不足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6年11月,威廉斯的著作、访谈和论文集已经有十本被翻译成中文。然而相较之下,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及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再如,孙煜的硕士论文里有一节陈述了威廉斯的革命与悲剧。

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及思想的研究不足

中国对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起步较迟,但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在译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截至2016年11月,威廉斯的著作、访谈和论文集已经有十本被翻译成中文。按照出版时间,它们分别是《文化社会》(1991)、《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1994)、《现代主义政治——反对新国教派》(2002)、《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2005)、《现代悲剧》(2007)马克思主义与文学》(2008)、《政治与文学》(2010)、《漫长的革命》(2013)、《乡村与城市》(2013)和《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2014)。

关于威廉斯的研究,目前已有五本专著,按出版年份分别为2006年吴冶平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2007年刘进的《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2009年赵国新的《新左派的文化政治: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2011年舒开智的《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和2016年许继红的《雷蒙德·威廉斯技术解释学思想研究》;另外还有一些硕士、博士论文和大量的期刊论文。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是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五本著作中的三本就与此相关。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是威廉斯文化理论思想的核心。舒开智的专著以文化、语言、文学和意识形态为关键词,讨论了文化唯物主义中的文化与实践、文本与社会等问题,最后对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进行当代审视。专门讨论它的还有1998年傅德根的博士论文《走向文化唯物主义》、2007年薛稷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2008年梁锦才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2009年辛春的硕士论文《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2010年李巧霞的硕士论文《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2013年邓建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研究》、2015年贾佳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分析》、2015年李笑笑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以及论文若干。[12]与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相关的,还有对威廉斯的文化定义[13]情感结构[14]大众文化及共同文化思想[15]、文化研究[16]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17]、现代主义与先锋派[18]、文化哲学研究[19]等方面的讨论。另外,还有部分文章涉及对威廉斯的科技思想[20]、关键词批评[21]、传播媒介[22]、语言符号[23]的研究。

然而相较之下,国内学者对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及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除2007年刘进的专著[24]外,以研究威廉斯的文学思想为专题的博士论文还有2006年李兆前的博士论文《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他借助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范式(paradigm)的理论资源来研究威廉斯的文学观念,富有启发意义。就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情况,还有研究威廉斯文学思想的三篇硕士论文来看,2005年晏萍硕士论文《威廉斯文化研究视阈中的文学理论及意义》,在威廉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他的文学理论,但是作者对前者论说的比重远远大于后者,难免有头重脚轻之感;2013年李婧硕士论文《雷蒙·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对威廉斯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宏观介绍;2015年彭小丹硕士论文《雷蒙·威廉斯的文学空间批评研究》,以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为核心文本,思考威廉斯文学空间批评的维度、路径及意义。此外,还有一些从威廉斯戏剧研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角度讨论的单篇论文。[25](www.xing528.com)

在威廉斯的文学思想中,阐发较多的是威廉斯的悲剧观。尽管目前还未见到专门论述它的博士论文,但以此为话题的硕士论文共有三篇。2011年,孙煜的硕士论文《论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介绍了威廉斯的悲剧观念,讨论了悲剧观念的历史理论背景、基本特点及其文化革命形式,并将其与黑格尔和戈德曼的理论做比较;2012年,屈海燕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悲剧观现代意义探询》,作者把重点放在《现代悲剧》一书中,讨论了情感结构、悲剧的现代特征及现代意义;2016年,尹慧青的硕士论文《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理论研究》,着重分析了威廉斯在前人悲剧理论基础上的反思及重构。另外,肖琼的两篇论文值得重视。在《论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2009)中,作者论述了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念的背景,威廉斯对现代悲剧的定义,如死亡、邪恶等悲剧理论的关键词,并且将威廉斯的悲剧观与黑格尔、叔本华的理论做比较。其中,作者指出威廉斯从悲剧的视角介入革命和革命的悲剧性。在《情感结构与悲剧经验: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2014)中,作者从威廉斯的情感结构入手,指出威廉斯是在生活经验上重塑现代悲剧的,并且把革命与悲剧联系在一起,这对人们理解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十分重要。还有,由于威廉斯悲剧观念的提出与斯坦纳“悲剧之死”有密切关联,也有人在这一背景下,对威廉斯悲剧观念进行梳理与比较。例如,专门设置章节讨论的2012年张乾坤博士论文《乔治·斯坦纳的“悲剧衰亡”论研究》及李兆前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2006)。还有一些论文也在探究威廉斯其他思想中涉及了威廉斯的悲剧观。例如2015年韩瑞峰博士论文《感知结构:雷蒙·威廉斯的理论追寻》和2013年谢菁硕士论文《论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把威廉斯和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做对比的论文。[26]

遗憾的是,把悲剧与革命连接起来的论述并不多见。就笔者目力所及,没有看到以威廉斯的“革命”“悲剧”为关键词,专题讨论威廉斯现代悲剧革命观的硕士、博士论文——即便威廉斯这一观念在他们的论文中有些许体现。如刘进的博士论文在第三章《文化革命与文学形式》中,从文化革命的角度讨论了威廉斯的悲剧思想。再如,孙煜的硕士论文里有一节陈述了威廉斯的革命与悲剧。除了一些简单介绍性的文字外,有关威廉斯现代悲剧革命思想的单篇论文,首推张乾坤的《认识悲剧与否定悲剧——雷蒙·威廉斯革命悲剧观论析》(2015)。在文中,他简要梳理并论述了威廉斯的革命思想、悲剧思想以及两者的关系和革命悲剧的表现。还有,除了肖琼的上述论文外,她在《悲剧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发展与贡献》(2012)中也提及了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作者以悲剧与革命的视角分析威廉斯的悲剧观,侧重革命悲剧性和与革命密切相关的“牺牲”维度。此外,陈奇佳、宋晖《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2013)在讨论威廉斯悲剧理论的同时,谈及了他革命的悲剧思想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及其困境。

综上所述,限于篇幅或研究重心,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的研究并不充分。威廉斯的这一观念在其纷繁复杂的理论中看似并不起眼,实则非常重要,人们甚至能据此贯穿他一生的理论体系。因而,详细讨论威廉斯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就显得很有必要。雷蒙德·威廉斯关于现代革命悲剧观念的论述,集中在被视为对斯坦纳未公开反驳[27]的《现代悲剧》中的《悲剧与革命》(Tragedy and Revolution)一节和收录在《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Politics of Modernism:Against the New Conf ormists)的《〈现代悲剧〉编后记》(Af terwa rd to Modern Tragedy)一文中。其中,前者是《文化与社会》《戏剧:从易卜生到艾略特》《漫长的革命》和《关于一个悲剧的对话》的延续,也是威廉斯现代革命悲剧观念集中论述地;后者写于1979年,在这篇文章中,威廉斯依旧坚持自己的革命悲剧观念,在愈加强调其中的某些观点的同时另有所拓展。易言之,威廉斯1979年的革命悲剧观和他于1966年出版的《现代悲剧》相契合,这十三年来威廉斯出版的著作亦可作为参考。此外,他与《新左派评论》的访谈中也涉及了他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这部分收录在《政治与文学》(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 t Review)中。在他的现代革命悲剧理论中,威廉斯没有明确给“现代”这一关键词以明确的时间界定。不过在纵观威廉斯的著作之后,我们把他的这个观念放在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易卜生及其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这一时间段内来考察。因为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是形成威廉斯的现代悲剧革命观念的主要依据。本文在文献细读的基础之上,联系威廉斯的时代背景及所处的悲剧传统,将其生活经验特别是革命实践同他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悲剧观念为参照,来探究他的现代革命悲剧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