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河口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

老河口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老河口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老河口市农村各年龄段人口结构18岁以下占5.88%,19-34岁占33.09%,35-60岁占48.9%,60岁以上占12.13%。老河口市每个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是农家书屋中书籍的阅读率并不高,甚至有部分村将图书束之高阁,并不外借给村民,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认同度不高。图4-5您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老河口市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明显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

老河口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方案

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农村维系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正逐步崩溃,文化记忆逐渐消失,农村文化生活日趋世俗化、物质化,热热闹闹的集体活动难以见到,家庭和个人都是分散的、游离于集体组织之外的个体。

1.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文化建设生力军和最终主体。在老河口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老河口市农村各年龄段人口结构18岁以下占5.88%,19-34岁占33.09%,35-60岁占48.9%,60岁以上占12.13%(图4-1)。结合实地调研,可以明显看出村子里青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父一辈和老一辈则留在村里种田和带小孩。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人口分布比例,小学及以下占12.13%,初中占51.84%,高中占19.85%,中专、技校占9.56%,大专及以上占6.62%(图4-2),总的来说,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图4-1 年龄

图4-2 受教育程度

有文化的、最具活力的青壮年群体常年流失在外,造成了农村文化的“空心化”,不仅加剧了农村文化单调化的趋势,而且,使国家诸多农村文化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在基层农村落实到位。一是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弱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农村传统文化难以传续。舞龙、舞狮、剪纸、板凳舞、抬妆故事、豫剧曲剧、薅草号子、神话传说等流传度越来越低,甚至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已消逝不再。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因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逐渐被边缘化。老河口市每个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是农家书屋中书籍的阅读率并不高,甚至有部分村将图书束之高阁,并不外借给村民,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认同度不高。三是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文化的输入,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在对“您对您现在的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的调查中,有13.97%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42.28%的人选择基本满意,33.46%的人选择一般,另外有8.46%的人选择不满意,另有1.84%的人选择很不满意(图4-3)。这表明,农民们对于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离达到非常满意还有很大的距离。

图4-3 您对您现在的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2. 农村文化供需失衡

(1)农村文化需求旺盛

为了解农民闲暇时间的消遣方式和娱乐活动,问卷中设置“您闲暇时间的文化活动是什么”一题,调查结果表示,在闲暇时间,有69.85%的农民看电视、看电影、VCD等影像制品,36.76%的农民上网、看书看报、写字画画,23.16%的农民听音乐、唱歌、唱戏,23.53%的农民跳舞、打球、下棋,24.26%的农民打麻将、扑克,1.10%的农民参加宗教活动,7.72%的农民进行其他的活动(图4-4)。农民的主要消遣方式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且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跳舞、打球、下棋等群体活动较少,赌博行为比较多。在对“您是否愿意参加村里举行的文化活动”的调查中,有80.88%的农民选择愿意参加村里举行的文艺活动,只有19.12%的农民不愿意,说明农民们对于文艺活动的热情很高。

图4-4 您闲暇时的文化活动(www.xing528.com)

在对“您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多选)”的调查中发现(如图4-5),有30.15%选择加大文艺设施建设,有19.49%选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18.38%选择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有16.18%选择培养文化活动带头人,有15.81%选择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可以看出,农民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是最急迫的,希望挖掘农村特有的文化,培养文艺骨干带头参与文艺活动。

图4-5 您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2)农村文化供给不足

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阵地。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学习阅览设施和艺术表演设施的需求比较大,分别有61.76%、60.29%、52.94%和47.79%的农民认为应建设这些文化设施(图4-6)。这既表明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也说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

老河口市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明显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快速的市场经济、现代传媒及社会流动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内在需求。[8]许多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祖辈的“吃饭、干活、睡觉”三件事,也不满足于简单的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文艺活动,而是渴望改变传统乏味的休闲方式,通过学习新技术改变生活状况。

图4-6 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设施

3.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对推进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理论上各级党政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但实际上,许多基层政府只是口头上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法上却十分被动。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根本就认为没有必要。甚至还有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以面子工程替代和掩盖农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水平,没有为农民办实事。例如,在走访农家书屋时发现,几乎所有书屋都建在村委会,面积狭小,有的农家书屋禁止图书外借,甚至部分农家书屋不对农民开放。乒乓球台、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在村委会,在思想保守且传统的农民心中,村委会容易在农民心中留下“衙门”的印象,这为村民使用文化设施增添了无形的心理障碍。在调查村民不愿参加村里举行的文化活动原因时,发现有29%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活动在哪里举行,25%的村民表示没有喜欢的活动,8%的村民觉得离家远,出行不方便(图4-7)。这表明村里举办的文化活动与村民的文化需求不相符,而且宣传力度不够。

图4-7 您不愿参加村里举行文化活动原因

4.农村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社会中形成的农村传统文化,在无形中联结着农民群体,使他们形成了中国农民的性格:勤劳善良、节俭持家、孝亲敬老、重情重义等。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金钱观念、功利性观念、物质利益至上等观念逐渐改变了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信念体系。比如,农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独留孩子和父母在农村;打麻将、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日盛;人情往来淡漠,集体观念日趋减弱。

农村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民间技艺等也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想和特定意识形态下主观偏见的影响,一些农村的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活动经常被扣上“封建迷信”“愚昧”“低俗”“落后”等帽子,其在民间的传承受到严重遏制。一些民间技艺只能靠个人的力量来传承和发展,其生命力逐渐减弱,有的民间技艺面临无力传承的局面。老河口板凳舞是襄阳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传承人陈友山的去世,已处于失传状态;叫卖歌、劳动号子等曾经流传于农村的歌谣也随着老人的离世而成为历史。现在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其覆盖区域的受众最大限度的接受同质化大众文化,“使一个文化空间只有一个或极少几个文化产业的受益者,对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以地方性经验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