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科学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与模式优化

探索科学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与模式优化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传统民俗等“非遗”进行保护时,如果各类保护要素齐全,那么经政府引导,在遵循“非遗”的自然变化以及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社区民众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自主创造性,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延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探索科学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与模式优化

可以看到,以伍家沟故事和吕家河民歌为代表的以传统社区村民作为传承人的“非遗”,其传承和发展主要寄托于当地特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对其他民族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较差,对于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它们需要由政府划定文化生态村落,并制定整体性保护措施,如为保护传统文化而建设民俗博物馆等。除此之外,也可以成立相应的民间传承组织来使“非遗”文化得到延续。在对传统民俗等“非遗”进行保护时,如果各类保护要素齐全,那么经政府引导,在遵循“非遗”的自然变化以及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社区民众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自主创造性,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延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12]

老河口丝弦为代表的另一类“非遗”传承,类似于自然经济时代技艺传承的自然传承模式,依靠师徒传承、薪火相传,没有标准化的传授技巧和模式化的教授规则,对传承双方的配合、悟性、资质、才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甚至是仅仅依靠个人的灵感和感悟进行教授和传承,这就需要其转换传承保护模式,向产业化传承模式转换,以“非遗”项目作为经济资源,传承主体适当企业化。[13](www.xing528.com)

在前者的对外抗干扰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后者产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在一种开放的态度下,可以让“非遗”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参与到本地区的旅游开发之中,并借助“旅游+”实现对外的交流和传播,打响自身知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