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在当代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诸多的优势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
首先作为一种丝弦乐,老河口丝弦有其特殊的阶级属性——中产阶级性,需要的是大量非生产性的休闲空间;其组织张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需求:在其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老河口丝弦很自然的形成了在室内空间中演奏,并以茶馆作为具体形态这样一种场所规范;而老河口丝弦本体上的音乐特征则构成了其“雅”的审美情怀以及其史上传承中中产阶级(以文人雅士为代表)的主要贡献,都体现了其中产阶级性。在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它从来没有产生过到街头巷尾卖艺维生的生存模式,也没有登上过戏剧的演出舞台,其生存模式是来自于民间爱好者的慷慨资助。老河口丝弦的乐班都是以自娱自乐为主,对他们而言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盈利手段,由此可见,之前的老河口丝弦的操作者大多是一群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他们操演的这类音乐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5]而中产阶级,或者说达到“生活富足、有充足时间精力金钱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样一群人,在经济高速发展、“橄榄型”社会的理论成为主流和经济成果分配目标的当代中国,其数量和占比在飞速地增长,这意味着能够接受这一艺术形式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这是老河口丝弦保护与传承的最大利好条件。
其次,科技上,现代传媒的发展为老河口丝弦的传承提供了技术保障。诚然,现代传媒的发展对传统的艺术形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大众传媒也为老河口丝弦向更大空间内传播提供了可能性,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甚至期刊论文都有对老河口丝弦的介绍。网络和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还能直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老河口丝弦的表演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对老河口丝弦的保护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老河口丝弦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教育平台的支撑。虽然乐队的表演有效地扩大了老河口丝弦的社会影响,能够吸引一些民众参与其中,但是,老河口市所有的中小学以及专门的教育或培训机构,至今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河口丝弦课程。由此可见,老河口丝弦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发挥教育这个平台来使其能得到长足和稳定的保护与发展,最终会导致一代代的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到老河口丝弦,这就缺失了传承的最稳固阵地。
老河口丝弦传承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物质资源的支持。前文提到老河口丝弦的“中产阶级属性”,这一属性在其生存模式上的体现,主要依靠爱好者的慷慨资助。而现在,拥有了“非遗”身份之后的老河口丝弦虽然越来越多的走向舞台、民众和媒体,但是它还是保存了老河口丝弦最正统生存模式的血脉,他们参加任何政府性质,或者学术性质的演出都不是为了收取报酬,而每次排练的补助只有20元。相关的支持并不是没有,但是作为“非遗” 的乐种其经费以及演出的开销应该如何安排,“国家级传承人”余家冰传习和进行乐队排练老河口丝弦音乐所需要的传习所又该如何发展等问题都阻碍着老河口丝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