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当代老河口丝弦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上文提到的王直夫老先生发起成立的国乐研究社。由于有了比较正规的班社,丝弦爱好者们研习丝弦的积极性非常高,挖掘出《思乡》《思春》《思情》《闺中怨》《大全》《陈杏元落院》《陈杏元和番》《打雁》《小乔哭周》《哭周》《大起板》《赏秋》《大救驾》《葡萄架》《萧妃舞》《高山流水》《昭君和番》《打秋千》《叹颜回》《寒鹊争梅》《鸿雁捎书》等50余首曲目,丝弦弹唱大调曲子曲牌60余首,唱词40余篇,锣鼓架子(国乐锣鼓)曲牌40余首。
其次,吸引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作为传承力量。除了正规组织外,国乐研究社的表演,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爱好者参与其中,其中包括现在的传承人余家冰女士,这也解决了老河口丝弦传承对象的问题。现在,余老师作为老河口丝弦的传承人,她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音乐的本体传承下去,她的儿子、女儿都学习研究老河口丝弦,儿子是老河口丝弦省级传承人,她的孙子和外孙们也都在学习老河口丝弦。但是传承不可能只依靠家族的力量,还需要国家的介入和社会的响应。2006年1月6日老河口丝弦被列为襄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6日被列为湖北省级保护项目,2007年9月27日被列为老河口市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7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老河口丝弦首次成为国家“非遗”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余老师在老河口组建了一个示范乐队,由原来的12个弹拨乐的音乐爱好者,逐渐发展到18人。这个乐队为各界希望了解老河口丝弦的人演奏,起到示范作用,把老河口丝弦打造成了老河口市的文化名片。老河口丝弦乐队经常代表老河口市参加各项演出,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同时也赢得了很多荣誉。老河口丝弦从群众中来,自然还是要到群众中去。通过余老师以及她所组建的乐队,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老河口丝弦乐,人们重新燃起对老河口丝弦的热情,找余老师学习老河口丝弦的人也越来越多,余老师都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指导。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余老师及其乐队都会定期或在节假日在滨江公园、中山公园等处演出。丝弦乐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乐队的一些老师也会带学生,二胡的带二胡的,琵琶的带琵琶的,这都可以教学生们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余老师创办了一个半公益性质的少儿丝弦乐传承基地,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收取少量费用以支付房租、水电等,并且自费购买古筝等乐器,培养对丝弦感兴趣的孩子们。同时,让老河口丝弦走进校园,例如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校长邀请余老师成立了民乐传承基地,教授孩子们老河口丝弦。(www.xing528.com)
第三是优化丝弦传承方式。在具体的传承方式上,1980年之前,《资料卷》中所记录的老河口丝弦音乐的相关资料是余家冰为王直夫亲自录音并记谱的,现在《集成》中的乐谱也并不是当时王直夫所用的乐谱,王直夫使用的乐谱一部分是来源于早前他的师父李瞎娃的记录,都是用工尺谱,编写在本子上传于王直夫;另一部分是他“以琴会友”时与其他琴友交流创作的乐曲,并将乐曲进行记录和改编而得到的,同样也是用工尺谱记谱。传承过程所用的方式,王直夫所传授的乐曲虽有一些是有谱子的,但在传授给余家冰的过程中依然延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基本上不使用谱子,而是通过演唱,他演唱谱子时使用的也是工尺谱的唱名。[4]1980年之后,老河口丝弦的传承方式,从口传心授转变为简谱传授,方式上更易让人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