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距今已传承400余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襄阳地区,包括老河口与襄阳、枣阳、谷城等县(市)。清末时期丝弦演奏形式已经演变成了三大类,分别是独奏、齐奏和弹唱,而且丝弦演奏已形成规模,演奏班子多达几十个,演奏人员近千人。老河口丝弦的发展与繁荣,老河口城区的民间艺人、文人雅士们功不可没。商家、茶楼里,三三两两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自娱自乐,消遣活动就是弹奏丝弦。1949年以前,老河口丝弦一直没有专业的艺人演出,演奏者大都是文人、学士、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经常聚集在茶馆、商行、客室、庭院进行弹唱演奏。老河口演奏丝弦的茶馆有几十家,丝弦班子有几十个,经常通宵达旦地表演。若有名人来访,更是盛况空前,能够集中老河口的名家高手百余人参加,因为表演分为丝弦弹唱和丝弦乐曲演奏两大类,所以各家高手能够一连几天的表演,看谁弹的好,唱的巧,会的曲子多。著名丝弦艺人王直夫先生也曾回忆说:“清末号称‘曲子圣人’的汤印候就曾在老河口花城门开茶馆(今老河口市北京路北段),常有许多人在那里唱大调。我14岁时,他就常常邀我到那里弹弦子(三弦)。”又说:“18岁那年秋(1918年),汤印候带了几个弹弦子和唱大调的找到我,说是以琴会友。弹了几天,有几个唱得巧得很,想甩我的弦子。哪知道我的弦子也跟得巧,他们唱哪我跟(弹)到哪儿。他们很服气,竖起大拇指说,听我的弦子比坐八抬轿还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下,1950年秋由王直夫、徐东山、金殿臣、张甫臣 、董丹书、韩继海、罗继堂、赵东城等知音好友发起,在中山公园内靠西门处成立了国乐研究社。社内又分为丝弦班和锣鼓班(锣鼓架子)。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参加演奏表演,吹、拉、弹、唱,热闹非常,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现在,活跃在老河口市的老河口丝弦乐队有且只有一个,也就是“国家级传承人”余家冰女士组织发起的那支乐队。[3](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