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缺失教育问题需要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缺失教育问题需要关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组在洪山嘴镇和下属行政村和社区调查时发现,为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这几年全镇开展了一系列加强道德教育的创建活动。一是请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综治委等相关部门到基层开展“道德法制”“平安乡镇”“时政形势”等讲座报告教育活动。但是,目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共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缺失教育正在逐步扩大。对此,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性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引起多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缺失教育问题需要关注

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立德为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其表现特征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此处所述的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立德为人教育和社会教育。

儒家经典语录《周易坤》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的是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历史上的家庭教育,长者对晚辈教育要求甚严,从小要读圣贤书,尊崇三从五德,家教门槛设置严谨,以道、义、礼教育为上,在这项严教中注重“子不教,父之过”的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的示范教育。所以,过去的那种教育,尽管呆板,但仍是一种十分成功的传统教育。

调查组成员深入到老河口市洪山嘴村调查,90%以上的农户由于受长辈们传统教育的影响,更加注重对孩子言传身教,进行长期的思想品德示范教育,引导晚辈们从小树立尊敬父母、尊敬长辈,不怕吃苦,乐于行善助人,节约粮食等良好行为习惯。洪山嘴村的家庭示范教育,在普遍关注、关爱、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之外,更加注重长辈们自我示范教育的普及,不断涌现出“模范夫妻”“模范丈夫”“双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和事迹。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农户和社区居民家庭忽视对子女的行为、思想、品质的教育,不惜一掷千金为子女报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过度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名利得失。当然,这种思潮只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外在趋向。

德者事业之基。道德是事业的基础,道德是本,文明是根。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忠诚、道义、礼让是道德的灵魂。因此,道德教育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必须在现行的国家宪法框架约束下的一种规范体现。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如何做好人。

在太山庙村王元喜家中调查时笔者感受到,现在对新生代中青年的教育要先从他们的道德思想理念上展开。好比一棵树从种植到生长,要不断地进行培土、浇水、施肥、剪枝,如果只把树栽上就不管它,指不定它今后会长成什么奇形怪状的树木,或者在生长期就会慢慢干枯死掉。一个人的成长更是如此,从他(她)出生到成长的各个阶段,时刻关注他(她)的生活和思想品德教育,所付出的关爱和心血努力终将会获得回报,他(她)长大后必将成为社会有用之人。(www.xing528.com)

调查组在洪山嘴镇和下属行政村和社区调查时发现,为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这几年全镇开展了一系列加强道德教育的创建活动。一是请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综治委等相关部门到基层开展“道德法制”“平安乡镇”“时政形势”等讲座报告教育活动。二是用群众身边的典型开展道德模范教育。比如,牛王庙村一位名叫朱桂琴的农家女子演绎了一出爱国守法、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夫妻相爱、不离不弃的人间真情。2004年8月15日,她爱人李广明身患尿毒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朱桂琴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右肾捐献给丈夫使其重获新生。十多年来,她靠外出打工挣钱来支撑这个家,用她无声的行动,告诉家乡,告诉世人,什么叫道德,什么叫行孝为善。三是用地方感人的名人事迹对群众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在洪山嘴、太山庙、牛王庙等地方建设了30余块文化墙,进行道德宣传教育。例如,太山庙村302省道和老宜高速[6]道口显要位置树立洪山嘴抗战烈士程德礼[7]、付家寨籍我党光化县早期革命领导人左觉农[8]、历史人物欧阳修的江汉对 诗[9]等。四是有针对性地请群众公认的“道德模范”“孝敬公婆”“乐于奉献”“创业标兵”等先进典型人物在农村、社区开展巡回演讲,筑牢人们的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道德意识氛围,使乡风文明逐渐成为当今农村的主旋律。

农民教育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逐渐趋向社会化。其目标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教育的分类上本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原则,因村因人制宜实行“一村一品”的教育方案。如在洪山嘴沿汉江一带适宜种植桃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当地政府请来市果树专家、蔬菜品种改良专家到农民身边进行培训教育,并结合农村气候、时令、时节等特点,提升土地利用率,引导农民走向富裕。在山区草场面积大、山坡地多的村庄,请当地畜牧专家、养殖大户、林业专家向农民讲授发展山区经济的好处,使农民形成共识后,大力发展养牛、养羊、养家禽的牧区经济和种植山区核桃花椒、菜豌豆等实体农耕板块经济。再如集镇周围的不少乡村,近年来因招商引资建厂的需要,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新生的农民失地人群。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转业的作用,一方面就近安置部分农民进厂转换身份当工人,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一些农民从事和发展第三产业,走创业创新之路。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在“三农”中的主导作用,当地的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经常开展文化教育科技“三下乡”活动,在活动中与农民互动交流“结对子”。通过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新农民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想致富学技术,想脱贫学文化的全民创业氛围逐渐浓厚。但是,目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共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缺失教育正在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后,农村中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打拼创业谋生,家里留下来的仅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三八即是妇女,六一是儿童,九九是老人)。长期留守的孩子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委托性的监管人来看管,父母一般一年只有春节时回家,与子女短暂相聚便匆匆离家,这就形成了“空壳式断层家庭教育”,非常不利于农村儿童的成长教育。对此,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性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引起多方关注。

全民阅读活动兴起之后,老河口图书发行以及群众阅读购书情况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就图书发行而言,老河口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铅印传入,逐步代替了图书的手工刻板。20世纪30年代后,图书发行商店有商务印书馆“批发处”“战地书”“神州书报社”“良有书店”以及“建国”“大东”“静”“群乐”“化美”“鄂北”“中国文化服务社”等,它们都开办有图书发行业务。1945年4月老河口沦陷后,这些书店、书屋大部分迁走或关闭。新中国成立后,图书发行由老河口市新华书店主体经营,全市图书发行设有门市部、流动供应点,乡镇设有发行点。1953年仙人渡、竹林桥两区设立图书发行门市部,1956年各区供销社设有图书发行专柜,经销图书、课本。1982年实行“一主多渠”改革,打破地区供销的单一渠道,发展了集体售书点和个体售书摊等近百个经营渠道。目前老河口市图书发行仍是新华书店主体经营,包括全市中小学教材、课本批发和各乡镇办事处,农家书屋(村文化室)配送以及乡镇文化站图书配送。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查得知,老河口书店不仅储藏有适合全市各年龄层次人群的选书、购书、阅读的各类书籍,而且还承担着全市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学习型政治类书籍的发行供给业务。

对全民阅读和百姓购书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市内的图书馆、书店和乡镇的文化站以及村(社区)文化室都已经向社会群众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也免费对外开放。不少乡镇办,如李楼、洪山嘴、酂阳还成立了接纳留守儿童的服务站,利用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免费选书阅读。在选择书籍的内容方面体现了不同人群的知识需求。当前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城乡群众购书多半以上以实用性的工具书为主,种植、养殖业,农村卫生,保健类书籍居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当前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留下来的仅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群体。因此,群众到当地农家书屋选书的频率不高,适用的书籍偏少,不需要的书库存太多,大部分书屋缺乏专人管理,书屋经常是“铁将军把门”,群众难以入门或不便于进门。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把农家书屋建在人群居住集中的村落,交给热心的文化志愿者看管,当地政府以适当方式给予补贴,真正实现群众免费阅读的“零距离”,使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