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明人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以文化为轴心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在社会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其对文化软实力上游形态和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近年来曝光率和出镜率颇高的词汇,这与公共文化的属性或特点有密切关系。
(一)公共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对公共文化的广泛关注是从哈贝马斯研究市民社会及其公共领域开始的。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市民社会是近代资本主义以来逐渐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经济社会,它是“私”的领域,独立于作为“公”的领域的政治国家。但市民社会所表现的首先是个性化的、分散的经济利益,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必然要求整体性、一致性的文化对这些分散的利益进行整合,以保证市民社会的自维性。
不管是哈贝马斯的理论,还是西方国家的实践,都说明公共文化与公众、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联系。概括言之,公共文化,就是指既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又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实现对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二是要实现对公民公共性文化需求的满足。从公共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按性质不同,公共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另一种是以政府部门提供为主,不排斥其他经济成分进入,准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如群艺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演出、电影、报刊等等。按层次来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硬件,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等产品和服务是其核心内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延伸的产业层面,还有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内容的外围层。
(二)公共文化的特点
针对公共文化的含义,可以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站、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内涵方面,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外延与内涵是公共文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说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针对的是文化小群体、基层组织内部的公共性和文化整合问题,而区域文化、城市文化、传统佳节文化、奥运文化等培养的则是更广泛、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共观念和文化认同体系。此处先讨论公共文化的公众性、普惠性、公益性三个特点。
其一,公众性。公众性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应该面向社会普遍提供基本的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公共性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服务内容的同质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向公众普遍提供基本同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如有线电视,只要是正式安装并交纳视听维护费的用户,就都可以接收有关机构传输的所有开路节目,享受到无差别的公共视听服务。二是服务对象的全体性。即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海岛,不管是东西南北,还是春夏秋冬,所有的人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能有任何地域、城乡等差别和种族、身份等歧视。三是服务方式的开放性。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都应该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接纳公众参加各种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管理和监督。四是服务性质的价值同性。在同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内,所有人都遵循基本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价值观是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实践的内在因素。在文化实践中,并不是只要有群众参与就算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文化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参与,也有赖于各级文化组织和部门提供丰富的文化共享资源,内含群众文化,但更以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为其自我维系的灵魂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公共文化,较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是更深层次的标准。
其二,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主要是公益性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之外,还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要及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倾斜。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具有复杂的联系和相容性。公益性文化并不是绝对排斥经营,而经营性文化也不绝对排斥公益。公益性文化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对有经营性质的内容也要注重其经济效益。如文化活动中心,其首要功能是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服务,但并不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经营管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系统内表现出的复杂性,政府不可能全部包揽,必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使相关的服务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www.xing528.com)
其三,普惠性。普惠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所普遍享有的属性。首先是人人都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是现代国家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生产和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不是面向某个群体或个人,而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各个群体,使每个人都享受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次,人人都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一般来说,人们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更要有相关机会。不同的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是不同的,闲暇时间的多少,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的方便条件等,都会对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产生影响。充分的机会是保证权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有权利同时又有机会,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实现,有权利而没有机会,权利就不可能落到实处。现在从理论上说,并不否认人人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但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却并非易事。因此,要使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除了社会公众努力争取外,政府也要积极提供和创造机会。三是人人都有享有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政府单方面提供的,能否真正地被公众所接受和消费,还要看公众是否有接受和消费的能力。这个能力一是指公众要有与公共文化服务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为公众提供了图书,那么公众就要具备阅读的能力,否则,图书就不能被公众所消费;二是指公众要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大多是免费的,但也有低收费的。如有线电视,虽然节目是免费收看的,但用户还是要支付初装费和视听维护费的。如果用户不具备缴纳的能力或没有完成缴纳的工作,那么有线电视的公共服务就不可能实现。
(三)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最具特色的属性
均等化是指均衡、平等。公共文化均等化是指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文化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尊重文化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对所有公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均等的产品与服务。其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和原则均等。尽管每个人所拥有的天赋和能力不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但是公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是均等的。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提高整体社会福利,保障在同一个原则下,每个公民都有同样的机会享受到大体上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实现供给均等化的前提,必然是同等的机会条件和同样的原则。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不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均化,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果均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强调的是政府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向每个公民提供一个合理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全体公民都能够公平地分享社会进步的公共文化成果,最后结果大体上是均等的。其本质内涵区别表现在:供给平均化为单纯的等额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不利于提高社会公共福利水平,而供给均等化侧重于条件均等,最后的结果可以有一定的差别,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有均等的制度安排,保证每个公民都拥有均等的公共文化权利,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群体内外部的协调发展。
第三,供给均等化必须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是说强制性地让公民接受等样等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人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偏好也不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不是平均分配。基于建立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框架内,政府供给应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在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公民均等化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不论从公共文化的内涵、其他特点,还是从均等化的内涵分析,都可得出:均等化是公共文化内在的最具有特色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小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特色在于:一是权利的平等性。全体人民都有机会、有权利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一机会是处于同一文化空间的每个人都具有的,都会得到平等对待。二是保证底线均等,也允许差距。首先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不低于其他地区居民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保证全国各地区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其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更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三是均等化必须尊重各地区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要求各地区公共服务的一律化或绝对平均,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在满足人们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向人们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受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人群、城乡、区域间三个层面的均等化中属于任务最为艰巨的层面,必须加强总体设计,分步推进。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提供最基本的、无大差别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重点向农村、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只有首先实现了“底线均等”,才能逐步提高底线,扩大范围。比如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最基本的公益文化设施都已具备,但公共网络、休闲场所等在有些偏僻的地方还没普及。四是享受均等,即普遍参与。这是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若政府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公共文化资源而公众却没有参与的意识,公共文化的均等化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公众参与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