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渝得名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成渝得名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建城到今天只使用一个名字的大城市在我国仅有一个,这就是成都。较新的说法是温少峰在《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一文中提出的。此外,还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新说。这样,“成都”一名实来源于巢居。总之,“成都”之所以得名,还待进一步研究。这是龟城得名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成都曾成为皇室的临时行宫,唐肃宗至德二载遂将成都更名为南京。因此成都又有了蓉城的佳号。

成渝得名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成都是四川首府,凡到四川旅游者,几乎都要到这座著名的城市观光游览。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往往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成都是何时建成一个城市的?为何叫作成都?成都还有没有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我国的各大城市几乎都有过古今名称的变迁,如北京就有过以下的名字:蓟、燕都、燕京、中都、大都、京师、北平。又如南京也有过以下的名字: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石头城江宁。成都这座古城也曾有过一些不同的名字,但有的是别号,有的使用时间太短促而未能通行,所以成都从古到今一直就只使用了一个名字,也就不存在古今地名的对应问题。从建城到今天只使用一个名字的大城市在我国仅有一个,这就是成都。

成都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称,出现在战国前期的古蜀国明帝时期,其名称在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1985年所发现的一个战国船棺葬中的铜矛上。稍晚一点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也有记载。其建城经过,则见于扬雄的《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是,成都出现在历史上就已是古蜀国的首府,《蜀王本纪》所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居成都”[1],则成都的建城应在“徙居”之前,也就是说,成都的建城应在2000多年以前更早的时期。

为什么会叫“成都”?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传统的说法都以“成”为动词,意为建成、成功;“都”是都邑,故而“成都”就是“新建成的都市”的意思。其根据是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成都县,汉旧县也。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其实,这是硬套《史记·五帝本纪》中帝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类似之说又见于《庄子·徐无鬼》《吕氏春秋·贵因》,与四川之事无关。较新的说法是温少峰在《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古蜀地名有很多都称“都”,如武都、广都、新都、成都、邛都、徙都、笮都等,而《史记·西南夷列传》明确指出邛都、徙都、武都等“皆氐类也”。蜀之先民源自氐羌,氐羌后裔普米族语言至今仍称地方、地域为“都”,可知“都”在古代蜀语中就是“地方”“地区”之义。而“成”与“蜀”古音相近可通,在氐羌系语言中乃是蜀人族称,就是“高原人”之意。所以“成都”在古蜀语中应是“蜀族人居住的地方”,“成都”二字乃是用汉字记下的古蜀族语言。

以上解释,是影响比较大的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新说比旧说要合理得多。

此外,还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新说。谭继和就成都的得名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最后一篇是《成都古为巢居氏族居住地续说》(载《成都文物》1988年第1期)。他认为蜀中古代先民居住于干栏式建筑之中,即巢居之遗俗。窄桥、栈桥也都是巢居遗俗。羌语称城为“笼”“邛笼”,本是干栏之音转,而笼又称为“成”,《元史·地理志》:“蛮语谓……笼为成。”[2]而成之字形,在甲骨文中乃是干栏的象形字,所以“成”的本义就是干栏式的建筑,是巢居文化的产物。而“都”之本义是水泽汇聚,后转为人所聚居之地。这样,“成都”一名实来源于巢居。刘冠群在《“蜀”与三都得名管见》(载《四川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一文中则认为,“成”与“都”的上古音当为“du”,连读则为“dudu”,前一个“du”是古蜀语的蜀人之称,来源于放牧中相互招呼;后一“du”是指挥中心地,来源于发号施令,而“dudu”最早则是放牧的号角之声的模拟。“成都”二字则是音译加意译的结果,意为“最后的都邑”。

总之,“成都”之所以得名,还待进一步研究。

自从成都这个名称出现以来,成都的名称一直未改,但也有过一些不同的别号或短暂的称呼,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国统一了巴蜀。为了巩固秦在巴蜀的统治,张仪在成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但城墙几次垮坏。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记载,“初,仪筑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所以人们便把成都叫作龟城。这虽是传说,但可能有一定的事实做基础。这就是说,由于成都低湿土软,筑城不易,若按坐北朝南的整齐规划建城比较困难,只能依地势之便而修筑城墙,故而城不方正,略成龟形。成都旧城一直不是整齐的方形,中轴线也不是笔直的南北向(近代仍然如此),这和所谓龟城的传说不无关系。这是龟城得名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说郛》卷四引宋人赵抃《成都古今记》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初,张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这是说得比较合理的。由于龟城之名未被古人通用,所以后人也少有知道这个古名了。

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之盛为全国之冠,汉代的成都更是全国的织锦中心,故而三国蜀汉政府在成都设有“锦官”专门管理丝织产业,是当时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之一。当时成都的外江南岸设有专门的锦官城。由于成都锦缎驰誉天下,所以锦官城或锦城的美称就成了成都的代称。加之我国的诗圣杜甫留下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等名句,所以锦官城或锦城的美称被人们广泛使用,相沿至今不废。

唐代中叶,北方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南逃四川。成都曾成为皇室的临时行宫唐肃宗至德二载遂将成都更名为南京。但因玄宗很快北返陕西,而唐肃宗又即位于灵武,这个“南京”从未起到京城的作用,对全国更未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南京这个名称不久即被人们所遗忘。但今天读古人诗文却会见到。例如李白就有《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诗中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天子一行成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等名句。王琦在为李白诗作注时说:“蜀地居天下之西,而谓之南京者,以其在长安之南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孟氏曾割据四川和汉中地区,建立小朝廷,以成都为国都。据《蜀梼杌》卷下所载,后蜀王孟昶曾命人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深秋花开,上下相照,有如锦绣。因此成都又有了蓉城的佳号。由于成都多年来种植芙蓉已成风气,故而蓉城之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可谓妇孺皆知,至今仍多有使用。(www.xing528.com)

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南北征战十几年之后进入四川,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改成都为西京。由于张献忠在成都只住了两年,1646年8月就离开成都北上抗清,不久牺牲于西充,大西军退走云贵。所以,西京这个名称也未被人们所普遍使用,今天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山城重庆是我国众多城市中一颗别致的明珠。它两江夹峙,三面环水,依山为城,高下参差。白日望去,高低建筑有如堆垒,令人惊叹;入夜观之,万家灯火迎面排开,连接繁星。再加之重庆有著名的南北温泉缙云名山等风景胜地,因而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饱览这山城风光。

然而,重庆为什么叫“重庆”呢?这一名称又是如何演变得来呢?这也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重庆这座江畔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很多人居住,到殷周时期是古巴国的首府。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中,它最早的名字叫江州。据有的专家分析,其所以叫作江州,是因为重庆三面环江,有如水中的陆地一般,《说文》:“水中可居曰州”,所以就把重庆叫江州。这个州,不是后来州郡之义,而是水州之义。秦统一巴蜀后,在原巴国设立巴郡,也修建了巴郡的首府江州城,地点就在今重庆的市中区。整个秦汉时期,重庆都叫江州,是巴郡郡治所在地。19世纪70年代,在重庆一号桥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方砖,上面就有“江州庙宫”四个大字,证实了重庆古称江州的记载是可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局多变,重庆也几度易名为荆州、巴州和楚州(这时的“州”已完全是行政区划之称)。以巴为名,这很好理解,因为这是古巴国之地。但为何叫荆、楚呢?荆和楚古代是同义词楚国也称荆国,楚人也称荆人。由于多年来巴楚接壤,经济交流频繁,人口经常流动,大量楚人来到巴地,《华阳国志·巴志》:“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3]这大约就是以荆、楚为重庆之名的原因。

隋代初年,改楚州为渝州。之后除唐玄宗时曾短期改渝州为南平郡之外,渝州之名一直用到北宋末年,沿用了500多年。李白著名的《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个渝州,就是指的重庆。之所以名为渝州,是因为重庆位于嘉陵江之滨,而嘉陵江古时叫渝水,直到今日重庆仍简称为渝。

北宋末年的徽宗时期,又将渝州改名为恭州。改名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因为宋徽宗厌恶北宋的长期党争和政局反复,对于“渝,变也”(《尔雅·释言》)的含义感到讨厌,遂下令改渝为恭,取《尚书·甘智》“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之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南平僚起义被镇压之后,为了让这一地区永远对宋政权表示恭顺,所以将其改名恭州。

南宋孝宗时,孝宗第三子赵惇被封于恭州,是为恭王。之后孝宗禅位于赵惇,使其入继大统,是为宋光宗,原孝宗则称为“太上皇”。光宗即位时,不仅“太上皇”尚在,而且“太上皇太后”(即宋高宗之后)亦在,一同临视庆典,这是喜上加喜。为了表示庆贺,光宗遂将他原来的封地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二字也是为了庆贺光宗本人先封恭王、再当皇帝,是双重喜庆。

从此以后,重庆之名一直未变,沿用至今。但有一点我们仍得注意,就是从秦汉以来,在郡治、州治设于重庆的同时,在郡或州之下都还设有县这一级行政单位,所以重庆既是郡治或州治,同时也是县治所在地。在秦及魏晋时叫江州县,南齐时改为垫江县,后周时改为巴县,唐宋相沿不变,一直用到近代。在辛亥革命时,重庆仍是川东道重庆府巴县县治所在地,所以重庆又可称为巴县。清代统治者丧权辱国,在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和《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约》时,将重庆开为商埠,在这些条约和以后签订的条约中,就称重庆为巴县,而未称重庆。在其他地方称重庆为巴县者亦复不少。

在2000多年有记载的历史中,除了最初时是巴国国都之外,重庆长期是州、郡的治所,但也做过一次短暂的国都,这就是元末农民大起义期间,明玉珍曾割据四川,建立夏国,年号天统,建都重庆。在1362—1371年间,重庆就成为“夏”的国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