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想请教一下有关分组教学的问题,也想听听您对分组教学的看法。我园自2016年秋季开始尝试分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第一学期科学、美术、数学三个领域分组(单周美术、科学进行分组,双周美术、数学进行分组),分组时教师将班级幼儿分成两批(有的班级有按能力差异分,有的直接按号数分),同时在班级的两个角落组织活动。(2)第二学期讨论完觉得数学比较不适合,且老师太辛苦,调整成美术、科学两个领域分组,并且由原来每周分组调整为两周一次分组,单周分组(固定在单周周三、周四上午是分组时间,周三两位教师同时在班级不同角落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周四组织另一批幼儿开展分组教学〈一般老师会根据昨天的分组情况及时微调当天的活动〉),双周该领域依旧进行集体教学(年龄段有讨论同一领域哪些内容适合分组,哪些适合集体教学)。(3)分组教学时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一个领域,由年龄段组织同一领域的老师进行教研备课。
答
在讨论分组教学问题时,我们有必要先简单回顾一下幼儿园分组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前人对此问题所探索的已有成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福州市台江区实验幼儿园是当时全国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简称《规程》)精神的试点园之一,他们所做的课程改革的尝试,便是关于“幼儿园分组教育活动的研究”。
他们认为:(1)分组教育活动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并分类指导。(2)分组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以《规程》的要求为培养目标,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全面发展。(3)分组的依据是根据教育活动内容或幼儿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状况。(4)指导方法上最低要求统一指导,不同要求分层指导。(5)指导时间上科学安排分类指导时间,即每次建议活动的分类指导要根据幼儿实际有所侧重地安排。(6)分组注意事项:①分组活动应首先考虑到教育环境要宽敞,以避免各组之间互相干扰;②分组活动应在良好活动习惯形成基础上开展;③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及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具有分组领导的能力;④分组活动计划性与随机性要相结合;⑤分组活动本身还有不同形式与要求,要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内容可以分,有的活动内容不可分,有的可按高、中、低分,有的则要高、中、低搭配;⑥分组对象不要长期稳定,必须随着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分组的对象。[1]
从上述资料可知,幼儿园对分组教育活动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伴随1990年2月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贯彻《规程》精神的特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规程》颁布与实施之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沿用苏联的“分科教学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教学(上课)、轻游戏”的现象。
《规程》里明确提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以这样说,贯彻《规程》精神后,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最大的变化便是游戏深入人心。自此,幼儿园一日的课程活动安排大约是这种模式:“两节集体教学(一般安排在上午)+游戏活动(一般安排在下午)”。集体教学活动因无法很好地关照到幼儿间发展的差异性,在“集体教学活动”下往往存在着“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好”的现象,过分关注于“大多数幼儿的发展”而不得不要牺牲“少数或极少数幼儿的利益”。
于是乎,基于对集体教学弊端的改良动议,分组教学的尝试便被提到作为贯彻《规程》精神的一大举措而加以试验。从这一角度来看,分组教学是企图补救集体教学的不足,使得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但分组教学毕竟还是属于“教学活动”范畴,还是属于高结构化活动,分组的目的只是增加师幼互动的频率,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幼儿的发展。(www.xing528.com)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师幼互动频率增加,这所解决的是一个“量”的问题,师幼互动频率增加,未必就意味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就可以得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以及教师个人所具备的有效干预策略上。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途径便是幼儿在自由、放松的活动之中,比如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而不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观察与了解幼儿的路径上,离开了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即使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是“盲人摸象”。
个人认为,与其让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分组教学上,倒不如将之“花”在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上,即不采用分组教学活动,而是推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两位教师同时下班指导的改革举措。此举既利于下班教师更好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又能比较及时地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有效举措与分组教学相比,花的精力少而成效又多。
也许有人会问,那现在时兴的区域活动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在幼儿园广而推之的呢?国内比较系统介绍区域活动的第一本翻译的专业论著诞生于1995年1月,即由郝和平、周欣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而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全面推行则是在2001年9月正式实施《纲要(试行)》之后,在《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此时,很多幼儿园在贯彻《纲要》精神时,就开始减少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比重,通常的做法是将原来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调整为区域活动。自此,幼儿园一日课程活动的安排,基本上是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这一模式为主。
顺带说一下,《指南》的颁布对区域活动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就是“游戏化和跨班化(开放性)”。目前出现的“区域游戏”一词,便是倡导区域活动游戏化的例证,《指南》在“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显然,这里所指的“活动”肯定是指“区域活动或游戏活动,而不可能是集体教学活动”。课程建设至此,区域活动这种形式被认为是对幼儿因材施教的最佳载体,是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已有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发展的理想途径。
从介绍分组教学产生背景到简单回顾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应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践行《指南》精神背景下,如果放弃应该花大力气去研究与落实的区域活动,而去搞分组教学改革的尝试,应该说是明显偏离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注释】
[1]张也可、吴验渊主编:《幼儿教育专题研究》(内部资料),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