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非预期行为及其认识方法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非预期行为及其认识方法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幼儿在活动中所出现的具体行为方式,虽与教师预期行为有异,但实属殊途同归。幼儿在图书阅读区自发地玩起了“跨栏游戏”或“望远镜”探索游戏。如在“跨栏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的可能的有益经验:书本垒高的建构经验,双脚交叉跨越障碍物的运动技巧,初步感知所垒的书本的高度与跨越难度的关系等。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非预期行为及其认识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也会出现幼儿的活动行为与教师所预期的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尤其是出现了与该区域活动内容关联度不大的活动行为。比如,在图书阅读区域中的活动场景,本来应该是幼儿安静地翻阅与学习图书,但有时也会出现诸如将图书用作幼儿开展其他活动的媒介的现象。如小班幼儿将图书叠放在一起作为“障碍物”,从书的这边跨到那边,如此往复地玩起了自发的“跨栏游戏”,有时也会出现个别幼儿将比较薄的图书直接卷起来,不亦乐乎地玩起“望远镜”的游戏。如果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应如何处理为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间接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将教育意图与教育期望物化在所提供的材料与所创设的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环境创设必然承载着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基于此,教师在区域活动设置中会不自觉地勾画出幼儿的活动景象,并预估各种需要介入指导的可能性场景。这应该说是教师在组织与实施区域活动的一种正常教学行为。

那么,在区域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幼儿的活动行为与教师的预期偏差较大的现象,当然,幼儿所呈现出的这个“偏差行为”不是简单的捣乱行为或非学习性行为。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认识与处理这一问题的首要思路就应回归到区域活动的特点与功能上。众所周知,自由性、指导的间接性、自主性、个性化是区域活动的基本特点。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则是依赖于幼儿与材料、同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若更理想化一些,幼儿园设置的区域活动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而非局限于某一学习领域或某一发展维度。那么,生发在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行为,其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基于操作的整合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建构式学习。既然区域活动是属于自由的活动,那么,也就意味着幼儿在与材料互动,即幼儿对区域所投放的材料的操作方式也是自由的。

依此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没有出现破坏、捣乱等明显的非正向性的学习行为,那么,该活动行为是可以允许的。因为如果幼儿是自主而愉悦的,且具有某种内在的目的性的探索行为,尽管与教师预期不一致,但只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行为,都应该获得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不能以与教师所预期的活动意图不相符合为由而加以粗暴地干预与制止。这是认识与处理此问题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与教师预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幼儿在活动中所出现的具体行为方式,虽与教师预期行为有异,但实属殊途同归。二是幼儿在活动中所出现的行为方式,其活动指向完全异于教师的预期行为,但从促进幼儿经验丰富与身心发展上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第一种情况:如某老师在科学区加入了新的教具“龙卷漩涡”[1],她在一个塑料瓶内装八分满水,再利用一个特制扣环“神奇妙接器”和另一个空塑料瓶连接起来,当水从上端的塑料瓶流向下方的塑料瓶时,会产生像龙卷风形式的漩涡,该老师相信孩子一定会被此现象吸引,可以借机引发孩子们的讨论。在开放学习区的时候,有两位小朋友一起操作“龙卷漩涡”,但是老师却发现她们并不是在观察水中的漩涡,而是隔着塑料瓶的水互看对方,甲对乙说:“你的眼睛变大了。”乙对甲说:“我看到你的牙齿了。”两个人开心地在讨论隔着水所看到的彼此的脸部。该老师在一旁倾听孩子的对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加入了她们的讨论。

在此案例中,该老师虽然对新加入科学区的教具有预设期待,但在实际观察了幼儿操作情形之后,并没有打断两个孩子的讨论,要求孩子一定要注意看漩涡,反而顺着孩子正在感兴趣的话题加入讨论,问她们发现了什么。该老师能及时调整自己原先的期待,因为她明白,虽然当下孩子的讨论与漩涡无关,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已经自然地在接触科学,展现研究事物的观察力了。

第二种情况:如上述问题所示,小班幼儿将图书叠放在一起作为“障碍物”,从书的这边跨到那边,如此往复地玩起了自发的“跨栏游戏”,有时也会出现个别幼儿将比较薄的图书直接卷起来,不亦乐乎地玩起“望远镜”探索游戏。幼儿在图书阅读区自发地玩起了“跨栏游戏”或“望远镜”探索游戏。这两种活动行为,对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是有帮助的。如在“跨栏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的可能的有益经验:书本垒高的建构经验,双脚交叉跨越障碍物的运动技巧,初步感知所垒的书本的高度与跨越难度的关系等。

我们认为,既然幼儿在当下自发地玩起这样的游戏活动,那么,在当下情境中,教师应该是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关注与观察,借助现场的观察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介入与指导。而在活动结束之后,再对图书阅读区为什么不能引发出幼儿应有的阅读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是因所投放的图书的内容或类型不适宜幼儿阅读,或是所投放图书因未及时更换而致该图书阅读区对幼儿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或是所投放的图书的摆放方式以及阅读环境创设欠佳等原因,而导致无法很好地激起幼儿的阅读兴趣等,并依此所分析的可能原因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与改进。至于在图书阅读区应培养幼儿爱护书籍等良好阅读行为与习惯,则可以在活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加以说明与强调。

【注释】

[1]臧莹卓编著:《婴幼儿学习环境——理论与实务》,群英出版社2012年版,第5—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