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时常会发现有个别幼儿特别热衷于某一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而且常常是可以持续玩好几周的时间。有时教师基于担心幼儿因偏区导致其他方面发展失衡,而采取一些软硬兼施的办法对这些有偏区爱好的幼儿进行“纠偏”,但效果往往也不是很好。请问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处理比较合适呢?
答
区域活动强调幼儿活动的自主权,因而在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有的幼儿在区域选择的过程中出现极端的“偏爱”现象,即所谓的“偏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智能在个体身上有强弱项之分,有的个体在某智能领域是强项,而在某领域却相对弱项。在幼儿选区过程中,幼儿喜欢选择自己的强项领域,则应该是属于正常现象。
但由于幼儿比较长时间偏爱于某些区域,而相应对另外的某些区域相对比较忽略,教师比较担心的是,幼儿因为忽略这些区域活动内容有可能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发现幼儿很少光顾阅读区或语言区,而是偏爱建构区,因而担心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影响。
我们认为,因偏区而忽略其他区域的活动,教师应该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做个粗略的评估。假如该幼儿尽管很少去语言区活动,但凭借教师平时对该幼儿的观察与评估,认为该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属于正常水平,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干预幼儿的偏爱,即没有必要威逼利诱地让幼儿放弃他的偏爱,而“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去语言区活动。
诸如上述这种情况,教师反而应该进一步去了解一下,为什么该幼儿特别偏爱建构区的理由?是该幼儿通过持续的建构活动来不断挑战自己的建构水平,即有很强的建构兴趣和较高的建构水平,即属于“扬长型偏区”)?还是该幼儿本身建构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他通过持续的建构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与提高自己的建构水平(即属于“补短型偏区”)?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偏区理由,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基于全面发展的理由为了纠偏而纠偏。
假如说基于教师对该幼儿的了解,发现该幼儿确实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有待进步的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通常的做法:一是在班上采用区域活动必选与任选制等变相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即将幼儿相对不感兴趣的而教师又认为幼儿有必要参与的区域活动内容,列为班级区域活动的必选区,即每位幼儿在一周内都必须完成班上所设置的必选区域的任务;而相应地将其他区域活动作为任选区域。二是根据个别幼儿的偏区现象,采用直接干预的措施,即请该幼儿直接去选择他所忽略的区域。如请该幼儿放弃原来所感兴趣的且已多次参与的建构区,并采用带有强制性质的干预方式让该幼儿去参与语言区的活动。
以上这两种带有直接的强制性质的举措有悖于区域活动自主性的特征。我们主张,应从充分挖掘该幼儿所偏爱的区域的内在价值出发,尽量将我们所担心的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发展比较欠缺的能力巧妙地赋予在其所偏爱的区域之中,即通过锦上添花的方式,将幼儿的弱项的领域与强项领域有机嫁接起来,将强项领域有效迁移到弱项领域。(www.xing528.com)
比如,教师可以创造机会或直接给予该幼儿具体的活动任务,请他来给老师或同伴介绍他所建构的作品及其建构过程。这样的举措,既满足幼儿愿意在建构区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教师也可以乘机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邀请该幼儿去语言区向同伴介绍图书中的建筑物的构造。诚如是,则顺利完成纠偏的任务。
我们主张的第二种纠偏的办法,姑且称之为迁移法,指的是通过设置与该幼儿所“偏区”的内容相类似的问题情景,让“偏区”的幼儿顺利从其所偏爱的区域转移到相类似的区域。
比如,“东东的空间方位感特别好,看图纸搭建的能力也很强,能够用特小号塑料积木熟练地拼插出一辆带有方向盘、驾驶座、车门灯装置且不足十厘米长的小车。因此,他每次都独自一人在建构区学习搭建各种建筑,而对于其他操作类活动,他却不愿参与。久而久之,东东绘画、语言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伴。对此,教师尝试从调整区域内容比例着手,吸引东东对与建构区活动类型较相似的美工区的关注。教师把美工区的墙面、地面、柜面、桌面设置成一个富有情境性的立体空间,地面成了一个‘鱼塘’,里面缺少‘小鱼’,幼儿可以根据步骤图折出小鱼。教师鼓励东东:‘你最会看图纸了,愿不愿意到美工区像看图纸搭汽车一样折小鱼呢?’东东高兴地答应了,并尝试折小鱼。之后,东东还学会了做小花、刮蜡画、版画等,产生了对美工活动的学习兴趣,并愿意参与其他区域的学习活动了。”[1]
第三种解决偏区问题的方法是嫁接法,指将幼儿“偏区”的兴趣点与教师的教育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如某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2],教师发现基于培养幼儿折纸能力考虑而在美工区投放的折纸活动项目,一直未能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总有五六位幼儿一直在拼插区对拼插枪很很感兴趣,幼儿拼完枪之后,就直接玩起枪战游戏。
有一次,该教师灵机一动,自己事先用纸张折了一把“纸枪”。区域活动时间又到了,还是这几位对拼枪很感兴趣的幼儿又在拼插区埋头“拼枪”。老师走了过去搭讪道:“你们在拼枪啊!老师这边也有一把枪,但老师拼的枪跟你们的不一样,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材料拼枪的呢?”这几位幼儿一下子被老师所卖的关子吸引住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头满脸好奇地看着老师,到底老师所说的枪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材料拼的?这时老师调皮地从身后掏出事先折好的“纸枪”展示给他们观赏。幼儿一下子来了兴趣围了上来,纷纷问老师到底是怎样折的?老师问:“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那样折一把纸枪呢?”于是这几位幼儿就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来到美工区学折起“纸枪”,冷清的美工区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一下子热闹起来。
【注释】
[1]沈娟:《个别化学习活动实施中的几点思考》,《上海托幼》201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